嵇锡贵口述史——回乡创业遇恩师
2015/11/5 12:32:07

    我和琳山1986年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浙江。我们都是浙江人,当时琳山母亲在杭州,年龄也大了,因此回乡更为心切。我与琳山被调至的单位是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由于我们的到来,研究所专门成立了陶瓷艺术室。当时作为省级研究单位,研究所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各地市提供业务指导,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我们努力发挥才干,为浙江陶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得到浙江省长柴松岳同志和二轻厅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尽管所有工作都是从零开始,我们还是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浙江曾经是生产民间青花瓷的地方,历史上浙江青花瓷的生产规模不小,产品销往福建、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浙江规模较大的杭州瓷厂(位于杭州萧山),在上世纪80年代为了拓展产品品种,也在研制青花瓷产品。我调到浙江后,就开始帮助杭州瓷厂设计研制青花瓷产品。当时指导杭州瓷厂技术研发的还有浙江美术学院的老师们,其中邓白教授作为陶瓷专家,经常去瓷厂指导工作。由此,我有机缘与邓先生相识,结下一段师生缘。
 
嵇锡贵与邓白先生交流
    邓先生学识渊博,为人谦逊,我在他身上学到很多,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邓先生工笔绘画的造诣很深,对我陶瓷彩绘技艺的提高帮助很大。最初邓先生也是通过我的陶瓷彩绘作品,对我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欣赏我绘画技艺的同时,也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在邓先生的教诲下,我对陶瓷彩绘技艺与表现有了更高的要求。
    邓先生常常把工笔绘画的体会和经验与我交流,他认为青花可以表现传统工笔绘画的技法,并且通过陶瓷这一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杭州瓷厂的青花料比较细腻,釉色白而不含蓄,由此我认为可以采用传统工细的画面,来体现青花绘制的典雅。邓先生总是仔细地观看我绘制青花的过程,细心地指导我,他告诉我作品的布局甚至运笔的韵味,都是为了确立陶瓷作品的品位,不要为了形式过于注重工艺技法,优秀的陶瓷作品不能有匠气,要充分保留个人的感受。我根据他的想法,逐渐地改变了一些程式化的习惯,也是在邓先生的鼓励下,我大胆尝试创作了一些青花作品,如与邓先生合作的青花瓶《茶梅傲霜》,就是很好的探索。事实证明,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我受益很多。我通过自己创作的实践来体会邓先生的教诲,在自己的青花技艺中融人他的主张。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嵇锡贵与邓白先生合作的作品粉彩瓷板《梅花青鸟》(局部)
    在邓先生的指点下,根据浙江瓷质的特点,我创作出淡雅清新的浙江青花瓷,这也是与杭州瓷厂的同事们一起摸索出来的。邓先生非常喜欢青花,我在杭州瓷厂与他合作了几件青花瓷,这些青花绘制的风格中就带有邓先生工笔绘画的韵味。因为我与邓先生合作很愉快,于是我试着与邓先生商量,是否可以把他的工笔绘画作品,通过我的彩绘技艺,在陶瓷上呈现出来。没想到这样一个提议马上得到邓先生的认同,他像孩子似的开心,把他的画作都拿出来与我商量,哪一幅绘画作品更适合绘制成陶瓷。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粉彩瓷板《梅花青鸟》和《丹荔鸣蝉》就是我与邓先生合作的陶瓷作品,这两幅画作是邓先生的代表作品,由我绘制在瓷板上。
    经过一年的时间,杭州瓷厂青花瓷的生产已有成效。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为杭州瓷厂创作的一批作品总算有收获。邓先生评论我:“她的艺术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发展浙江青花瓷做了不少推动和示范工作。”
    邓先生的学识与修养,促使我在陶瓷艺术中得到了提升。得到邓先生的教导,是我这一生中最为幸运的事。在杭州遇到专业问题,我与琳山都会登门求教,时间长了,我们与邓先生一家结下深厚的友情。那时师母已过世,邓先生与他的小女儿一起生活,平时空闲,或是有共同认识的朋友来了,我们都会邀上邓先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