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锡贵口述史——我的技艺经验
2015/11/6 12:56:13

    我在业务钻研上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从不放松自己的技艺训练。因为“文革”耽误了很多年,总想着要把这些失去的时间弥补过来。回到部陶研所,单位为我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凭借在学校的基本功,我不断在工作实践中训练自己的技艺。在部陶研所我尽量向老艺人学习,从颜料的配制到技法的运用,我都不放过细节的掌握,把学到的技艺运用到自己的陶瓷创作中。我始终觉得继承传统非常重要,只有钻研传统技艺,才能充分学习前人积累的经验。中国陶瓷艺术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只有了解传统,才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在技艺中融会贯通。
    我在总结自己的陶瓷技艺时,做了一些归纳。我最初学习的专业是釉下青花,自1957年开始师承景德镇著名青花老艺人聂杏生、邹镇钦、王步老师,系统接受传统青花训练,熟练掌握釉下青花各种技艺,尤其对难度极高的鸡头笔分水法更是运用自如。在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釉下彩组时,我常常被指定为中央领导和外宾表演这种技艺。由于长期的陶瓷创作实践,技艺逐渐成熟,并形成个人独创的手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青花彩绘装饰技艺;二是陶瓷釉下综合装饰技艺;三是陶瓷釉上彩绘装饰技艺。我对陶瓷装饰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不拘泥某一方面的技艺掌握,我觉得全面掌握陶瓷装饰技法,对个人风格的确立与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
 
1992年嵇锡贵用流淌法技艺创作出的作品青花大盘《悠闲》
    1.青花彩绘装饰技艺
    (1)流淌法
    用勺或其他容器盛满青花料水,让青花料水在坯子上按主观设计好的构思自由流淌,从而产生出浓淡、重叠、粗犷、流畅等艺术效果。虽然青花料在坯体上呈现自然流淌的效果,但泼洒的层次与布局,都要做到胸有成竹。青花料不能反复地泼洒,这样烧成后才会特别清新、透明,像水彩画似的。此技法适合创作现代意识强烈的青花作品。绘制时必须掌握泼洒青花料的手势,青花料水一倒在坯子上就会像一匹野马一样跑动,如何控制泼洒在坯体上的青花料的流向,要依经验,之后,细小部分再用笔修饰。如青花大盘《悠闲》,就是采用该技艺创作出来的。
 
1986年作品青花斗彩瓶《牡丹》
    (2)油料勾勒法
    传统的青花绘制方法是先用青花料勾出轮廓再分水,而油料勾勒法是用油墨勾出轮廓,待油墨稍干后再分水,这种技法有几个长处:首先便于分水,因油墨外框具有挡水的作用;再次分水时可稍放慢速度,利用青花料积水时间的长短而分出明暗效果,像国画中的工笔画一样,浓淡有过渡,薄而透明、层次丰富。此技法适合绘制较精致的青花斗彩作品,如青花斗彩瓶《牡丹》。
 
2003年作品青花斗彩四方瓶《缠枝牡丹》
    2.陶瓷釉下综合装饰技艺
    (1)铁骨泥刀刻法
    铁骨泥在传统的陶瓷装饰中一直被作为压边或包口的陪衬材料,颜色深厚、古朴。我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决定把铁骨泥作为主要装饰材料来运用,吸取宋影青刻花的刀法、磁州窑黑白对比粗犷的艺术技法,融入现代版画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技艺——铁骨泥刀刻法。创作时,用氧化钴存泥坯上一层层往上加,控制好料与水的比例和添加的厚度,又不能伤及泥坯。因铁骨泥坯子上不好起草稿,只能像画国画一样,自由下刀,要心中有数,不可败刀。用流畅的线条组成块面,形成疏密效果。成瓷后整个调子是亚光色,立体感强,打破了陶瓷釉面光亮的框框,给人以古朴、厚重的美感。同行专家认为这是陶瓷装饰技艺中的又一创新。代表作品有铁骨泥刻花瓶《缠枝牡丹》、铁骨泥刻花瓶《山果》等。
 
1992年作品青花梅瓶《荷》
    (2)刻花填釉法
    青釉要有一定的厚度才能显其美,但釉色厚又会使纹样模糊,为解决这一矛盾,我采用了填釉法,把凹部釉色填厚,釉厚颜色深沉,凸出部分釉色稍薄,呈清淡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