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与越窑青瓷
2016/7/18 16:00:42
越窑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制瓷体系,其主要产地是古越之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
越窑以生产青瓷而闻名,是中国极具盛名的瓷窑之一,其制瓷技艺、装饰工艺和造型款式,在中国古代均达到了极高水平。晚唐至五代是越窑青瓷的繁盛期,产品胎质细腻,品种丰富,式样优美,同时由于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如冰似玉,深得文人推崇。晚唐诗人徐寅《贡余秘色茶盏》中描述:“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越窑青瓷的精美在诗人的抒情中呈现出来。专门烧制的宫廷用瓷“秘色瓷”,成为我国古代陶瓷烧造的经典。
越窑延续烧造了近一千多年,是我国陶瓷烧造延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极广,文化内涵丰富的窑系。越窑自北宋开始衰落,制作工艺较难完整地传承下来。虽然在建国后,浙江一些瓷厂恢复了越窑青瓷的烧造,但期间还是中断了制作,因此缺少相应的工艺保存条件和人才基础。近几年来,浙江有些个体作坊在仿制越窑,但没有深入地研究传承工艺技术,仅局限于仿制古董的状态,使越窑青瓷产品良莠不齐。如果在这样的状态下,不进行研究性的保护和继承,必定导致这一宝贵文化资源的流失。
嵇锡贵大师和郭琳山大师在上虞考察越窑青瓷
嵇锡贵大师作为引进到浙江的陶瓷人才,担负了浙江青花瓷和浙江越窑青瓷的恢复工作。她与同行的丈夫郭琳山大师一起,先后到上虞、慈溪瓷厂指导越窑青瓷的恢复生产工作,并且多次赴古窑址考察,采集瓷片、瓷土、窑具等材料,进行研究梳理。嵇锡贵大师着重研究刻花纹样和釉色的关系——不同釉色用不同的装饰纹样来表现。越窑瓷土呈灰色,釉色薄而清透,因此色泽古朴典雅,配合釉色的特点,研究与其风格吻合的装饰工艺。
中国瓷网总经理朱东明与嵇锡贵大师在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
2002年嵇锡贵、郭琳山大师夫妇创立了“杭州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研究室的主要工作是发挥浙江地域特色的材质进行陶瓷创作,研究制作越窑青瓷、南宋官窑青瓷等。夫妇俩人配合默契,又各有侧重,嵇锡贵大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釉色与纹样的研究与创作中。由于工作室具备烧制的工艺条件,他们从泥料的配制到烧制,都由自己探索掌握。为了制定烧制越窑青瓷的温度,每次烧制时他们都会仔细观察烧成火焰气氛,十多个小时守候在窑炉旁记录烧成温度曲线。在烧制的实践中,他们的青瓷作品收获颇丰,这一时期成为他们陶瓷创作中的重要阶段,创作出一批具有浙江地域特色的作品。
2013年嵇锡贵大师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越窑青瓷刻花瓶【荷塘月色】 2012年
越窑青瓷刻花盘【绣球花】 2004年
越窑青瓷刻花瓶【天竹】 2012年
越窑青瓷刻花盘【花开富贵】 2008年
越窑青瓷刻花瓶【枫叶】 2013年
越窑青瓷刻花瓶【百年好合】 2012年
越窑青瓷刻花盘【禅意连莲】 2004年
经过多年的越窑青瓷创作实践,嵇锡贵大师归纳出刻花、划花,以及青瓷褐彩等技艺。
半刀泥刻法
顾名思义是用半边刀刻制。用平刀在泥坯上斜刻,一边刀角着力,另一边刀角稍提起,刻出的线条是一边深一边浅,最宽处在0.6厘米左右。操作时起刀要轻,落刀要重,要准确、流畅,胸有成竹,似中国画中的钉头鼠尾描。
划花法
用尖细的工具在泥坯上划出细线条,用线条组成装饰纹样,像中国画中用毛笔中锋勾出铁线描似的,要粗细均匀,并根据纹样要求有疏有密,要准确、流畅。
刮地皮法
在坯体上为了使纹样突出,有立体效果,把主题纹样先用刀刻出,再把没有纹样的地方刮去一层,使坯底子(俗称地皮)和纹样有点落差,再修好纹样。要求地皮刮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