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采花露 酿成真果——陈贻谟大师谈阎先公
2015/12/13 17:11:14

    我与先公相识是在七十年代初,那时他刚从一个农民临时工调到淄川文化馆工作。条件便利了,他如鱼得水,年年举办展览活动,经常到基层组织作品,多次来硅酸盐研究所,彼此渐渐熟悉。
 
彩绘《蒲松龄》33cm*25cm 作者:阎先公
    先公生于山东博山,长在蒲松龄故乡淄川。自幼喜欢绘画,却苦于无良师指点,靠临摹画册,画速写自学,慢慢表现出在绘画上的灵气和才华。初中二年级时,根据照片,制作了一尊列宁泥塑像,参加市里一个美展获得好评,在学校也小有名气。坚定了他立志考美术院校当一名画家的理想。
    1961年他初中毕业,报考山东艺术学校,当他与几位同学兴致勃勃的赶到济南时才知道,人家根本不招收淄博籍的学生。他失望了,只能回家务农,开始自学。劳动之余,边画速写素描,给社员画像,边学习文化课,绘画水平提高很快,一些素描速写开始出现在市级展览会和报纸上。
    1964年报考山东艺专,在淄博考区27名考生中经过两轮考试,他考了第一名。几天后,学校负责人去先公所在的昆仑公社,说他成绩突出,录取希望很大。公社党委也支持先公入学,此时先公是生产队会计,又是山东省帐目改革淄博唯一试点。他若走了,帐目改革大受影响,这样他第二次与升学无缘。
    两次求学失败后,先公并不气馁,仍在刻苦自学。1966年他去北京报考中央美院,专业考完十余天后文革的到来彻底打乱了他求学的脚步。也让他不得不继续走自学之路。
    因他绘画小有名气,1968年区委调他到区里搞展览。他辞去生产队长职务,全身心在淄川、济南办了多个展览,于1971年正式转正在淄川文化馆。
    生在蒲松龄故乡的他,从小对“聊斋”耳濡目染,总认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应该有宣传当地聊斋文化的责任。1984年为迎接国庆三十五周年,他尝试用淄博产的瓷板以壁画形式画聊斋。他细读聊斋全集,绘制大量小稿,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狐谐鬼唱入聊斋”黑白设计稿完成了。后来又与罗晓东同志合作设色,壁画取得很大成功,在市美展上,全票通过参加全省展览,后来他们无偿的将壁画捐献给蒲松龄纪念馆。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数十家报纸介绍报导,并被电视剧“蒲松龄”和电视剧“狐仙”,“风流丈夫俏女人”选做片头画,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
    “狐”画成功后,他又在淄博人民会堂创作了“聊斋颂”陶瓷壁画,这幅作品无论在构图、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较前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先公用夸张变形手法突出了顶天立地的蒲松龄形象,有把蒲松龄和牵的驴组成的三角形,多边形构图运用到壁画上,打破了一般壁画构图对称、平列、散点等框框,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采用单色浮雕式的手法。画面古朴庄重,格调高雅。同年该壁画获得全国首届壁饰艺术大奖赛一等奖。
 
1990年《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陶瓷壁画 220cm*480cm 设计:阎先公 周雁翔 制作:阎先公 徐明等 存蒲松龄纪念馆
    先公在同一题材创作时,无论构图、表现手法都尽求与前作不雷同,在给蒲松龄纪念馆创作第二幅“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时,把一对青年男女相望相握的动人情景置于画面中央,画面四角鬼、狐、妖、仙用单色叠的方法,白色浮雕式的女孩以敦煌飞天式的动态相连接,组成圆形并占据大部分画面,使构图表现手法都很有新意。
    对表现聊斋内容,先公除了用陶瓷壁画外,还用国画、刻瓷、陶艺、雕塑等多种材料和手法进行描绘。特别在手绘瓷板和花瓶方面有了新的收获。他绘制的“聊斋十二仙”瓶是一件色调高雅的上乘之作,他第一次从聊斋故事中提出“十二仙”并用绘画形式表现,显得题材新颖。人物秀丽,色彩淡雅,蓝灰色调是最大特点。用海碧钴蓝加桃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