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皇家风范 “非遗”京彩瓷坎坷的复兴之路
2010/4/23 22:13:27
经历三起三落
靓丽繁复的图案、活灵活现的造型、凸凹有致的填彩、华贵典雅的花式、精致细腻的勾描……站立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京彩瓷作品丛中,不禁为大师们独具匠心的设计、精彩绝伦的手艺而惊叹;小心翼翼地轻抚把玩间,想象着古代帝王将相坐拥绝世精品,每日端详玩味时的赏心悦目、怡然自得。
如今,现代工艺美术大师们继承前人传统,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使京彩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现出了更具时代特色的魅力。4月28日至5月10日,百余件“京彩瓷”陶瓷艺术精品将亮相北京爱家收藏品市场。“昔日皇家案上瓷,飞入寻常百姓家。”观众们可以借此机会近距离地欣赏、收藏到与古时帝王家才能享有的特殊技艺相比肩的瓷器精品。
| 比肩官窑 |
京彩瓷技艺尽显皇家风范
“京彩鉴赏瓷”曾经被称做“北京仿古瓷”。作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之一,“京彩鉴赏瓷”专指延续前朝名瓷而烧造出来的瓷器品种,目前主要仿制品种则集中在明代及清代康、雍、乾三朝,清末至民国时期以及20世纪50年代至今。其以粉彩、古彩、墨彩、斗彩和新彩为主,作品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恢宏大气,有着帝王之都的风度,不仅满足了人们好古赏旧、日用或其他需要,也在我国陶瓷行业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京彩鉴赏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初,随着官窑瓷器逐步流入市场,古玩店开始烧制出各种逼真的官窑精瓷,这种瓷器胎质、釉色、画面精细质优,比肩官窑,京彩鉴赏瓷的雏形就此出现。辛亥革命后,京彩鉴赏瓷工艺逐渐丰富,制作群体进一步扩大,在民间的认知度也不断提高,京彩鉴赏瓷行业逐渐形成。
主办方北京华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经理籍华表示,从器型来说,京彩鉴赏瓷器型多样,涵盖瓶、罐、盒、碗、盘、花盆、鱼缸、箭筒、凉墩、瓷珠、文房四宝、人物、鸟兽、各种小摆件等诸多种类。而从工艺流程来讲,其生产有着一整套非常严格而复杂的过程,设计阶段要经历查阅资料、选胎、绘图设计、定稿、勾图几个步骤。生产工艺经历描图、拍图、研磨配色、彩画、填色、自检、互检、入窑烧制、烧成出窑和成品检验等阶段。从技法来讲,京彩瓷主要以摹仿前人古瓷的装饰手法,以古彩和粉彩技法为主。其中,古彩作品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装饰性强、极具民间艺术风格;粉彩则是在古彩基础上运用国画技法发展而来,颜色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丽,画工细腻工整,形象生动逼真。
而经四代名家传承,京彩瓷得以形成一种特别韵味。其仿古意而不拘于形,承古法而不囿于器,釉色饱满亮丽,画工精致大方,呈现出浅浮雕的实体感,拥有皇城气概。
| 三起三落 |
京彩瓷几十年“坎坷”发展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彩瓷在统一管理下规范发展起来。1973年初,在原来小规模制作的基础上,建起了较大规模的专业生产厂家。
京彩瓷的第四代传承人——北京市陶瓷工艺大师白莉和王立,从十几岁就进厂学习京彩瓷技艺。当时厂子才刚办起来,她们这一干就是几十年,见证了本厂三起三落的发展历程。
据她们介绍,1975年工厂发展规模非常大,分几个车间,仅画瓷人员就有好几百人。上世纪80年代,京彩瓷产销非常红火,那时候基本上走外贸,一个品种走货就要一两百件。后来由于市场疲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京彩瓷的产销便随之下滑。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营活跃,京彩瓷产销量又有所回升,陶瓷、彩绘、仿古画等品种也日趋丰富,工作人员也有几百名,规模大,技术力量强。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当时市场整体状况不好,而人们对京彩瓷产品的认知度也有限,使其产销量再度下滑,车间进行合并,几百人的规模就缩减为二三十人,而且仅保留了仿古瓷的项目。进入21世纪,工厂进行了重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