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画的表现手法适合陶瓷绘画
2010/7/15 21:11:21
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自成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颜色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 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等等,在技法上又可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各有特色,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黑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自清代乾隆年代逐渐盛行, 由于当时的粉彩完全成功,色彩极为丰富,彩绘及手法相当完备,便使装饰风格转变,突破了“单线平涂”这一古彩的限制,能作浓淡渲染的表现,给没骨写意画开辟了道路, 于是国画技法逐步吸收到瓷饰上来,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多的陶瓷爱好者将中国画当作画好瓷器的基本功之一来苦练, 所以说景德镇陶瓷绘画风格和形成大部分吸取了中国画的营养,从而渗透和发展到陶瓷艺术上开花结果。
珠山八友之一的刘雨岑先生, 他在粉彩花鸟画的基础上, 为了使瓷器上能达到像国画在宣纸上作画晕染的艺术效果,他将清代画家恽南田、任颐的没骨画技法运用到陶瓷粉彩上, 采用玻璃白直接在瓷面上作花, 而在花上面加洋红点染,这就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水点桃花”。此技法一直沿用至现在, 景德镇青花大师王步先生运用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来画青花。像国画一样“墨分五色”,他将青花料水也分五色,力求水墨韵味“着意研究清代画家八大山人,黄慎等人的笔墨殊途, 以豪迈沉郁的气格, 简朴雄浑的笔墨, 为花鸟传神”。
在1986年出版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名录》中介绍的陶瓷美术家王隆夫,他的陶瓷美术以古装人物为主,兼及花鸟、 山水, 其作品给人以“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朴素自然的美感,用笔苍劲古拙,立意气势磅礴, 能融绘画、金石、诗书为一体。王隆夫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陶瓷美术家,事业心极强,经常通宵达旦在家画国画,他的写意花鸟讲究“形神、笔意”艺术造诣较高,可见他在陶瓷美术上的创作成就,也得力于国画基础。
究竟如何从中国画吸取陶瓷绘画营养,经探索发现中国画的表现手法非常适合陶瓷绘画。
一、运用散点透视手法构图
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在画面上不要求只有一个固定点和一条明确的视平线, 正是由于中国画这种移动的散点透视,运用到各种造型的陶瓷器皿上,作者才可以在不同造型、不同体积的花瓶、瓷缸、餐具等瓷面上, 从不同的角度和视点进行正面描绘。
二、 “计白当墨”的艺术法则
中国画不画背景, 画山水不画天空, 强调虚实关系和“计白当墨”。这一艺术法则,基本上也适合陶瓷装饰所强调的质地美,特别是“青花”瓷还必须留白,使蓝色的青料与白色的釉面互衬托, 以达到相映生辉的独特艺术效果。
三、写意、传神
中国画艺术是写意、传神,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神在形似之外, 形在神气之中。像“八大山人”的写意画廖廖数笔, 出神入化。如画人,一个圆圈是头, 一撇是发, 两点是眼,重笔撇成倒转人字, 是舞动的双手,再随着两条下窄上宽的长线,便是身躯和脚, 这便是《婴戏图》画中活泼多姿的孩童的全部用笔,凡是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都可以在陶瓷绘画上找到。
四、饱满均衡的构图
中国画的构图饱满均衡, 一般运用散点透视的表现手法,采用平面布局, 强调主宾方,虚实呼应, 开合,汁白当墨等构图的法则,这非常适合陶瓷绘画的造型手段。
五、重线条画结构
中国画强调线条的作用, 在线描技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代有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李白麟的“人物十八描”等,’这都是陶瓷绘画上所运用和借鉴的线描技法,无论是古彩、粉彩、新彩还是画青花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这一点对陶瓷绘画至关重要,例如“古彩”一般以中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