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化艺术瓷创作的反思
2010/8/16 21:03:04
近几年来,德化艺术瓷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为德化陶瓷大举进军国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德化艺术瓷虽在“量”的方面成功地扩张,但在“质”的方面却没有大的突破,与出口陶瓷工艺美术品一样,因创新不足而导致同质意争现象日益严重,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德化艺术瓷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拟就目前德化艺术瓷存在的几种倾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片面追求工艺技术的繁杂与难度
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一些陶瓷工作者和消费者错误地认为作品越繁杂、花工越多,其价值就越高。因此,有些人就片面追求工艺技术上的繁杂与难度。究其原因,一是利益驱动,二是审美水平不高。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繁易简难”意思是繁杂容易,简练很难。从表现手法来看,“繁”属于工艺技术问题,“简”是属于艺术问题,工艺技术不等于艺术,工艺技术手段是为艺术服务的。本属于可以拿在手中把玩的、欣赏的艺术瓷,却变成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即便可拿在手中,也是提心吊胆。那些所谓欣赏者,只是在赞叹技术,而不是在欣赏艺术。我不反对工艺上的精致,但主张繁简有度,所谓“度”,就是要适度,要繁而不乱、简而有物,整体艺术效果以简洁为佳。
二、过分注重细部而忽略整体
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究竟是局部服从整体,还是整体服从局部,换句话说,是局部重要还是整体重要。在造型艺术上,局部服从整体是一条根本法则,从观察方法到表现方法,都强调从整体出发。过于注重细部,往往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局部观察和局部表现上,而一旦陷入细部,就容易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就会造成“盲人摸象”,得到的是局部的正确,整体的错误。细部做得再好,如果整体不协调,就不可能给人美的感受。
造成注重细部忽视整体的原因之一,也许是德化的塑造工艺流程往往采用“分解法”,头归头做,手归手做,脚归脚做,身归身做,然后组合起来,这样的习惯,形成且加剧了局部观察和局部表现的方法。原因之二也许是数百年来的世代相传,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如传口令一般,传到后来变了样。因为过去的时代,教会徒弟就意味着饿死师傅,事关生存的问题,师傅不可能把所有的“绝招”都无保留地传给徒弟,每个师傅不得不要留一手,其结果就可想而知。在何朝宗之后,德化未能出现何朝宗第二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古人云:“取法乎上,适得其中,取法乎中,适得其下”,如果我们“取法乎下”,只能得到一块泥巴。
何朝宗开创的上等之法,是我们陶瓷雕塑工作者的不二法门。何朝宗的塑造方法是整体观察、整体表现的方法。我们从他传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整体的基本型,注重整体中各部分形体的大小比例关系的协调,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深入刻划衣纹线条和五官、手足及其他另件,在深入细部时没有破坏和影响整体的基本型。所以,何朝宗的作品,整体是那么简洁,那么浑然一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结构是那么严谨,线条是那么圆润,其长短、精细、疏密、深浅,都是精心安排,前后、左右推敲。正是这种整体的和谐,才给后人留下永恒的美的享受。其艺术价值正在这里。我们必须用较长的时间,分析研究、深刻领悟并亲手仿造,在仿造中加深认识,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带着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再仿造。如此反复若干次,必定受益匪浅。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再从更大的范围学习和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乃至全人类的优秀的传统。学习和继承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无愧于当今时代的优秀作品。
三、注重正面塑造而忽略侧面、背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