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画与中国书画一脉相承的关系——浅谈瓷画从书画领域吸取营养元素
2010/11/18 17:45:33
文章摘要:本文的论述起点从浅绛画派到珠山八友,再到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期陶瓷美术家,改革开放后的大师、外埠画家云集瓷都的历程,以及今年全国美展的首次设陶艺展区,标志着瓷画艺术地位的完全确立。以及瓷画艺术从中国书画领域吸取营养,从内容、诗词、书法、文化素养诸方面论述,表明瓷画与书画一脉相承的关系。
关 键 词:瓷画、书画、诗词、书法、文化素养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璀璨的中华艺术。其中,中国书画与中国瓷画艺术原本是两门姊妹艺术,自古以来就有历史渊源。清末民初,新安画派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他们在瓷画领域首开浅绛文人画先河。接着珠山八友承前启后,完整地继承中国书画的传统精髓和景德镇传统粉彩绘瓷技法,创立了文人画派的新粉彩瓷画艺术。珠山八友不为前人所拘,树立起鲜明的革新旗帜,一反泥古不化、陈袭相沿之习,开宗立派,为瓷画艺术走出了光辉的道路。对此,著名的评论家、瓷画家、教授钟莲生先生评论:把珠山八友作品集中起来,就是一部以研究国画手法的装饰瓷器史的缩本。
全国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发展。以赵渊同志为首的中共景德镇市委重用珠山八友的王大凡、刘雨岑、程意亭和王步、潘庸秉、段茂发、余翰青、张志汤、龚耀庭、魏荣生、章鉴、张景寿等一大批瓷画名家到院校、科研机构执教、搞研究;甚至许多陶瓷工厂内部也设立了美研所,如著名的艺术瓷厂美研所即集中了一大批名家:余文襄、赵惠明、汪以俊、周湘甫、毕渊明、余棣文、王云泉等。这一大批名家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完成了景德镇瓷画由工艺到艺术的全面转变和完美的结合。这些名家的作品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的礼品;并陈列在国家的重要场所;为外国政要、名流、富商巨贾所珍藏。众所周知,早在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等人的作品既获国际博览会金奖。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恩巴美术馆长期在景德镇购藏瓷艺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王锡良、张松茂等三人赴日本举行瓷画展,日本媒体以醒目的标题称此是:“巨匠三人行”。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在闲暇之际于人民大会堂巡看各厅陈设的艺术品,独青睐毕渊明的瓷画老虎,中央有关部门指令景德镇安排毕渊明画虎赠予尼克松,后邓小平复出访美又带去毕渊明的作品赠送尼克松。以中西文化如此巨大的不同,且当时我国闭关锁国多年,以美国总统之尊、之艺术品味,能珍爱景德镇艺人的瓷画,说明景德镇现代瓷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景德镇瓷画艺术是属于世界的。对此,以赵渊为首的中共市委在1959年作出一项决策:为一批瓷画名家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以后又宁缺毋滥地评定了几次。将瓷画艺人的社会地位由匠人提升到美术家的层面。这在景德镇陶瓷史上是亘古未有的,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陶瓷美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二十年后,国家也认可这些艺人的贡献,并于一九七九年设立大师称号授予这些艺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景德镇瓷画艺术继续发展,外埠画家纷至沓来,共同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之都。今年的全国美展一反长期以来的做法,独辟陶瓷艺术展区。此举标志着瓷画艺术的地位在中国美术界得到完全的确立。
从浅绛画派到珠山八友的承启,到景德镇地方政府对陶瓷美术家弘扬文人瓷画的肯定。及国家设立大师的制度及今年全国美展瓷画的进入,景德镇瓷画和中国书画这两门国粹之精华,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已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瓷画艺术已完全独立成一门高雅艺术。从市场层面看,浅绛彩一推出即受世人喜爱,再到八友作品艺术魅力的长盛不衰,再到陶瓷美术家、大师、教授、老艺人作品的价逾黄金,显示其市场的强劲生命力。许多作品成为各大拍卖行的拍品,说明了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