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瓷画中诗文的艺术功能
2011/5/11 22:01:32
陶瓷画诗文指写在陶瓷绘画的画面之内,配合画中艺术形象,成为绘画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诗、词、文、曲、赋、歌、记、跋等内容。欣赏陶瓷绘画时,既看画中艺术形象,也看画中诗文,并且还看画中诗文与艺术形象及其与整幅作品的关系。因此,陶瓷绘画中的诗文在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
陶瓷绘画诗文之源
陶瓷绘画诗文源于中国画的“题款”。中国画在画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文字的体裁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中国画题款是陶瓷绘画诗文之远源。题款的中国画即“中国书诗画”,其规范形式是画中题写了诗文。
在“中国书诗画”影响下,明代中晚期诞生“陶瓷书诗画”,即在画中题写诗文的陶瓷绘画。明代陶瓷书诗画是今日陶瓷绘画诗文之近源。陶瓷书诗画萌芽出现于唐代长沙窑,藏于长沙博物馆的“竹林七贤”罐上,正面绘二人对饮,反面题写七言诗一首: “须饮三杯万事休,眼前花发四肢柔。不知酒是龙泉剑,吃入肠中别何愁。”宋代磁州窑瓷枕画有马戏、熊戏、婴戏等;在陶枕、瓷枕上题写宋、金两代流行的词牌、曲牌也很不少,如《满庭芳》、 《朝天子》、《普天乐》、 《阮郎归》等。明末民间青花瓷上,各种大小动物都入画,写意山水也较盛行,并且在画上配诗。由此,陶瓷绘画诗文得以流传与发展。
陶瓷绘画诗文功能
陶瓷绘画中的诗文有多样形式与艺术功能,此处仅择要而论。
一、画面平衡功能
陶瓷画诗文有多样平衡功能。其一,补充画面空虚。清代孔衍拭在《石村画诀》中说: “画上题款,各有定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空处也。”学习中国画章法的陶瓷绘画,注重画中的虚与实。戴熙《习苦斋画絮》说: “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笪重光《画筌》说: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上空白处虽是奇妙,但全画却必须平衡,于是在空白处题上诗文(也可以写款)。王大凡《黛玉葬花》粉彩瓷板画左上角空白多,作者题上“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就平衡了画面。其二,妙作画中安排。高秉《指头画说》日: “倪迂、文、有自题数十百言者,皆于作绘时,预存题跋地位故也。”田鹤仙《仙姿潇洒净无尘》粉彩瓷板画上,作者构图设计时有意将梅树安排在画面左侧与顶端,
空出右侧题诗:“雪净冰融涣作鳞,仙姿潇洒净无尘。何人画得天然态,淡月微云到出真。”画面内梅与诗安排适当,天衣无缝,设计巧妙,画中均衡。此外,陶瓷画诗文还有其他平衡功能。
二、画内装饰功能
陶瓷画诗文有多样装饰功能。其一,使画面稳重。王淑凝、王安维《丽人行》300件梅瓶,表现杜甫诗《丽人行》诗意,描绘杨贵妃三姊妹即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一起游春情形。在这充满富丽堂皇气氛的画面下端,作者
用行书竖行横列书写《丽人行》诗全文。较多的文学内容以细密的文字形式安置在画面下端,不仅形式秀美,而且起了
基石的上托作用,使画面给人以稳重之感。其二,诗文作为画中的背景。王安维《秦始皇》粉彩瓷瓶上画有几个形貌相同的秦始皇像,在这几个秦始皇形象之间的空白处写满行书
文字,内容为李斯《谏逐客书》。此文字背景美化了画面,呼应了艺术形象。其三,艺术上的映衬。在陶瓷画面中,诗文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内涵、魅力呼应、映衬画中形象,或开拓、深化画境;同时,文学的载体是文字,文字又将书法艺术带入画面;文学从内涵上,书法从形式上,共同装饰画面。由此,文学、书法、绘画、陶瓷装饰数样艺术因素共同组合成陶瓷绘画,共同结合形成陶瓷综合艺术品种,即陶瓷
书诗画。
三、增强抒情功能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