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毛笔游商
2012/1/31 21:16:50
毛笔游商
毛笔游商
浙江和江西两地的毛笔游商规模
在如今的义乌或者其他地方,那些挑着货郎担子走乡串户的游商们早已企业化网络化,成为坐商;但在毛笔之都江西文港镇,游商们仍然在支撑着一个很有前途却又做不大的行业。
除了景德镇的瓷器,江西还有一种世界闻名的传统物产,那就是自东汉末年即开始制作的毛笔,生产地也在一个镇子上——江西文港镇。
“华夏笔都”文港以传统游商方式做毛笔生意,尽管艰苦,但创业成本低,适合内地农民创业。然而,毛笔与其他的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一样,就其材料特性而言,都以“山川自然之物”为主导,一方面气候、自然环境的变化在改变其性能;另一方面,工业化潮流也会冲击其生产方式,文港镇正面临着继承与创新的两难处境。
从浙江湖州善琏镇到江西文港镇,中国毛笔制作中心的地域漂移,是沿海和内地产业更替的缩影。如今善琏镇做湖笔的人已经不超过2000,而文港却有着从业规模超过2万人的游商大军。
对商人来说,游商从来不过是创业初阶。文港人会是最后的游商吗?
“笔都”游商
自1991年开始到深圳推销毛笔,王建平一直在南方各城市辗转,北京是他的第7站,现在一年能做过百万的生意。每年暑期他会回家做笔,他家的作坊是文港镇2000多个毛笔作坊之一。
从北京中国文联的楼里出来,在大门口的传达室向那个有点倨傲的门房道完谢,王建平和记者一起坐上了去四季青的公交车。他41岁,来自文港镇,在北京推销他的 “吴云辉笔庄”毛笔已经快两年了。
文联是王建平推销毛笔的重点单位。那里有中国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机构,那些协会的主席、副主席们在各自的行当里很有影响力,对他的毛笔生意来说,那些人是来自专业界的“意见领袖”。
这跟他把毛笔送给北京各大美院和艺术系的知名书画家——尤其是书法家“试用”是一个道理。如果这些人对笔的质量表示满意,通常会向学生们推荐。这样一来,当王建平把笔摊摆到教室门口,生意就不会差。“让最专业的人试笔,生意才做得开。”他说。
自1991年开始到深圳推销毛笔,王建平一直在南方各城市辗转,北京是他的第7站。王建平在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人民大学等院校以及琉璃厂、潘家园、地坛公园摆过摊。相比之下,高校里的客户更为集中。
在四季青的一间窄小的出租房里,堆着成箱的毛笔。王建平逐一给记者讲解它们的用料及特性。笔性的判断是很专业的事情,它首先取决于笔头上使用的材料。“尽管毛笔很多人在用,但不懂笔的人很多,包括书画家也不懂。”在他看来,那些初学书画的人,起码应该知道,狼毫并不是指大灰狼的毛,而是黄鼠狼的尾毛;羊毫也不是蒙古草原上的绵羊毛,而是江浙一带的山羊毛。在毛笔的产品系列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兼毫——将狼尾和羊毛按一定比例混合,再辅以猪鬃、尼龙丝等衬毛制作而成。光看笔杆,毛笔可谓五彩斑斓,有竹木、牛骨的,也有有机玻璃、陶瓷、景泰蓝的,其中以福建产的红湘妃最为名贵。
王建平拿出几支笔杆上只有七个泪斑的毛笔对记者说:“这叫‘七仙女’,要卖到两千多元一支。”订笔者也让人意想不到,是歌手谢霆锋。王建平的客户五花八门,从书画名家到歌手、演员、地产商都有,可谓形形色色。
工业化潮流也会冲击其生产方式,文港镇正面临着继承与创新的两难处境。
就绝对利润率而言,毛笔的利润是很可观的,从江西发出500元的毛笔,在北京卖到1500元甚至2000元是正常的。但毛笔并非暴利行业,这是一桩很难有规模效益的生意。“毛笔生意做不大。在文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