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无才不收 藏品无魂不展
2012/3/9 21:15:42

 
  作为“第六代泥人张”,张宇身上没有世家子弟的骄纵之气,无论何时他都显得谦和有礼、温润如玉。或许“泥人张”这三个字带给他的压力多过荣耀,数不胜数的家族传奇和灿若星河的大师级前辈已经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留给的他的惟有责任而已。
民间老话常说“富不过三代”。在很多曾经声名显赫的工艺世家,“艺”同样难过三代——不要说能否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就连祖辈的经典作品都未必能保留下来。而“泥人张”家族却在历经重重困难后,保护了家族的传承,收藏并整理大量家族作品。不可不谓之难能可贵。
最宝贵的家族传承
人人都知道“泥人张”,但是“泥人张”的精髓却未必有人了解。满大街的泥娃娃就能代表“泥人张”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泥人张”代表的是民族彩塑的最高工艺,张明山的作品雅俗共赏,既有宫廷制式的细腻精美,又有民间艺术的活泼自然;既有西方写实笔法的借鉴,又有东方彩塑工艺的风骨。张宇表示,西洋油画在清代就被引入宫廷,其画面精神对泥人张彩塑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在没有摄影技术或者说摄影技术还不普及的年代,张明山的泥人比油画更活灵活现,世俗买家啧啧称奇,文人墨客则认为作品细致入微,颇有回味之处”。
张明山的成名作《余三胜像》成为早期京剧形象的惟一依据,甚至被印在相关书籍中作为重要佐证。此后,他又凭借为慈禧太后制作的“八匣泥人”出入宫廷,风头一时无两。“张明山当时住在王府,专门创作宫廷题材的泥人。王爷命书童为张明山打水伺候,书童不小心把水洒在张明山身上。王爷大怒,当即传令将书童打了板子。张明山本也是穷苦出身,好打不平,因此和王爷发生争执。他又不愿长期为宫廷制作题材单调的彩塑,就找机会逃了出来,在上海一位朋友家中躲避了几年。在上海的这段时间里,他又吸收了南方艺术精巧灵动的风格,让泥人艺术更上一层楼。”19世纪末,天津的“泥人张”是亚洲雕塑界的领袖,传教士、外国商人纷纷购买收藏,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也纷纷派遣学生来天津学习雕塑工艺。
“每一代的孩子都要进作坊,有兴趣、有天分的就会留下来。但是上一代不会手把手地教授,我们的家族精神似乎就是后一代要和前一代对抗式发展。每一代的艺术感觉都不一样,在创作风格上甚至水火不容。”张宇介绍说,张明山从宫廷匠人到流亡上海期间,都没有机会回到家庭作坊,所以第二代“泥人张” 张玉亭只掌握了基础工艺,对个人风格、艺术创作的摸索几乎是从零开始,逐渐确立了自己不同于张明山的创作风格。“作为艺术家,每个人的思想、喜好、兴趣都是不同的。正是这些不同之处让泥人张家族沿袭至今,我们不保守,可以吸收西方思潮,也能包容继承人自己的发展方向。传到我的爷爷那一代,时代题材越来越多。确切地说我们做的已经不再是‘泥人张的彩塑’,而是‘天津彩塑’了。”
最曲折的寻访经历
作为“泥人张”的第六代传人,又有父辈、祖辈打下的基础,张宇收藏“泥人张”作品似乎是易如反掌。事实却并非如此,先祖的作品需要保护和修复,由于早期作品多为私人购买收藏,在市面上几乎绝迹,张宇只能遍寻家族亲朋好友,打听是否可以“以新换旧”。
“泥人张早期作品色彩淡雅,符合当时文人墨客的审美喜好。现代人的视觉被各种光源、屏幕冲击,不再适应淡彩作品,而是偏好浓墨重彩、粉雕金饰的华丽风格”。即使如此,以旧换新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第一代泥人张曾经为一位姓刘的先生制作过塑像,听说至今仍然保存在后代家中。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