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市上那些关于香的风景
2012/4/8 22:51:39
“供品一盘飘雾气,清香三炷起云烟。”又到一年清明时,焚香祭祖作为传统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一种方式,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过,在传统文化中,关于用“香”的文化远不及此。近些年的藏市上,也是“香”气袭人。
沉香一片值万钱
“烂木头”的不朽神奇
在今年2月宁波富邦举行的2012年迎春拍卖会上,一件约95cm高,4.69kg重的沉香木雕在竹木牙角专场拍卖中,以952万元落槌。每厘米10万元、每克近2000元的价格,让人确实有点叹为观止。
沉香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许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沉香并非单指一种树木。据了解,沉香的形成是一些(类)乔木型的香品种树木受到伤害或微生物腐蚀侵害后,树木的伤口“结痂”,在自然环境中,往往要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才能结成的“有缘之物”。因其混合了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凝结成块,芳香而入水能沉,故称“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由于沉香十分难得,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一些长辈常说的“沉檀龙麝”之“沉”,就是指沉香。宋代蔡绦在其《铁围山丛谈》中曾云“沉香一片值万钱”。现今,最好的沉香每克已超过万元。
“沉香可以说是烂木头中的奇迹。”据业内人士介绍,沉香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收藏种类,在各大拍场上也创造了“不朽”的神话。去年秋拍,在中国嘉德(微博)雅玩清赏专场中,一盒清代的沉香木(沉香木盒重3000克,内装小块沉香木共计重约1265克)以713万元成交。在此前的北京保利春拍中,一串沉香木团寿108数珠拍出80.5万元。
日照香炉生紫烟
光彩琉璃的香用具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首诗句虽然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庐山香炉峰时发出的感叹,但正如香炉是古人生活中常用之物,有时难免爱屋及乌一样,香炉,这个随“香”而“生”,与香同行的器物,也伴随着“烂木头”在近些年藏市上翩翩起舞。
说起香炉,稍微有些收藏知识的爱好者都知道宣德炉。不过,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香炉似乎是点燃线香的器具,在样式上,很多人脑子里总会出现宋代哥窑或龙泉窑的双耳炉。其实,香炉的种类和用途远不止于此,其历史渊源也起码在两千年以上。
在古代,世人尤其是上层社会人士有身配香囊,以香熏衣、熏被褥的习俗,一则防止虫蚁,再则香熏后或佩戴香囊,也可防止有时因身体异味而“冲犯”他人(视为不敬)。在香用具上,各个历史时期都品目繁多,除了香炉,还有香薰、香篆、香盒、香筒、香盘、香箸、香铲、香瓶等。通常所说的“炉瓶三事”,就是指香炉、香盒(或香筒)及一个用于插香箸、香铲的香瓶。另外,在这些器皿的式样上也是多种多样。其中就香炉而言,历史上较为经典的款样就有博山炉(两汉时期)、宣德炉(明代)以及各种香兽(顾名思义就是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等,可谓历久不衰,后仿前者颇多。
在拍场上,香用具的出现频率颇高,尤其是香炉,其中甚至有价格过亿者。如前年佳士得(香港)秋拍,在放山居御制珍品专场中,一对清雍正时期的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拍出了1.1亿元的高价。
记者手记:
我们还能不能像古人那样品香
盛世兴收藏,近年来拍场上一些与“香”有关的藏品已经闻香而动,但如今人们似乎少了“一间静室、一曲古琴、一缕奇香”的优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是与“道”相通的。朴实无华而又灵动缥缈的那缕轻烟,对礼佛参禅者而言,玄妙而深邃;对医家学者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