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些奇葩的砚台 古代文人怎能不爱读书写字
2015/8/8 12:20:49
砚台不仅是书写工具,也是可藏可赏的艺术品,一个书斋玩伴。
酷爱砚台的纪晓岚,曾在一方螭纹端砚上写下广东巡抚和庵先生赠与他家乡“特产”端砚的经过,将这方砚大大夸赞了一通。清代一位苏州知府吴云也深爱端砚,他曾在一方有“活眼”的端砚上写下“无上神品”和“平生秘珍",足见其对这方砚台的珍爱程度。明清两代,藏砚赏砚之风盛行,在砚台上铭刻文字成为文人雅好,他们或抒发感情,或记录一段故事。
除了文人题铭之外,还有一些砚台的”打开方式“也出人意料,没有一份说明书,还真不知道古人是怎样使用的。西汉时期,墨块小如丸药,当时每方砚台都配有一个研石,将墨丸碾碎,类似于捣药。有一方明代镂空雕花铜暖砚,青铜制成,四周雕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研墨,下层可放置热炭。这样,即便在冬天,人们也不用因为墨汁凝结而频频研墨了。
砚台收藏有两次高潮。一次在宋代,随着文人阶层的壮大,人们逐渐对文人专属的砚萌发强烈的兴趣。时人搜罗各朝古砚,尤以六朝、唐代的名人用砚为甚。 另一次在清代,古砚收藏被纳入宫廷典藏范畴。乾隆四十六年完成的《两清砚谱》即是宫廷古砚收藏的梳理与总结。而在民间,则有大文人高凤翰、纪晓岚分别编写的《砚史》、《阅微草堂砚谱》大量刊行。民国至现代,古砚收藏也为人们所看重,其中尤以机构收藏为精。两岸故宫、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都有大量精品馆藏。
东汉卧虎盖三足石砚
盖上雕有卧虎,虎作回首状。东汉时期在圆饼形砚的基础上,发展出三足砚,充分展示了汉代工艺美术“深沉雄大”的气势美。用“奇葩”二字形容它,是因为,这样在砚盖上雕琢一只小动物的砚式是极为少见的。
唐龟形澄泥砚
澄泥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为陶砚,用经仔细淘洗、过滤的细泥加坚固剂做成坯块,风干后雕琢为砚形,烧制而成的。澄泥砚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不易渗水。产地主要在北方。此龟形澄泥砚产于古虢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开方村。)
北宋张思净造抄手澄泥砚
砚为抄手式,砚底刻行书三行:“己巳元佑四祀姑洗月(三月)中旬一日,雕造是者,箩土澄泥,打摸割刻,张思净题 (花押)”。据华慈祥介绍,抄手砚易于随身携带,流行于宋代、金代。
明陈洪绶铭抄手端砚
这方砚最重要的是陈洪绶的题铭,他是明代最为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骨气洞达,遒劲有力而又流畅自然。砚左侧有行草书铭:“吾身与子惜如玉,慁之金谷则取辱。”款落“老莲”。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出自广东肇庆,最初出现于唐代,在明清时期最为流行。
清康熙御制双螭纹松花石砚
双色松花石,长方形。砚为绿、紫双色,墨池两端巧色琢高浮雕螭纹。不同于前一方端砚的简洁,这方砚台雕工繁复精致,砚盖更是满工雕琢,说明已经并非传统文人的审美,而是清宫技艺的传统。松花石出自松花江流域,位于满清龙脉附近。因而,这种砚台为皇帝用来奖掖大臣,激励他们为稳固江山根基服务。
清雍正丁未年著录砚
砚名“田田”原意指莲叶盛密状。《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后引伸为莲叶。田田砚著录于高凤翰《砚史》摹本第九,追求自然天作,有超凡脱俗的意趣。在高凤翰编纂的《砚史》中便有这方砚台的拓片,可见其在当时便为主人所珍藏。“著录砚”最为珍贵的一点也是它的来源清晰、流传有序。
清丁敬铭二十八宿端砚
这方砚的精彩之处需要一一细数。首先,这是金石学的浙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