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文房收藏新亮点
2012/10/14 22:38:23
“紫金不换,名墨难求。”古墨行情正加快向上。
古墨收藏盛行于明代,到晚清民国达到极致。当代藏墨则主要集中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但从1997年开始走下坡路,一直到2007年后,古墨收藏开始反弹。近两年文房类藏品受热捧,也带动了古墨锭行情加快向上。据藏家介绍,这些年古墨的回报率不如瓷器、玉器和书画,但古墨收藏有文房气,且使用老墨的书画家越来越多;制墨过程的取烟、合料等环节环境恶劣,从业者越来越少;加之熊胆、麝香、沉香等原料的稀缺。符合传统工艺的佳墨供不应求,好墨锭价格不断上涨,亦引发古墨的行情上涨。
一套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集锦色墨,2008年曾以44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卖成交,创下中国古代文房类拍品的世界纪录。全套集锦墨共十锭,由清代汪节庵制造。每枚墨锭一面阴文楷书填金乾隆御咏西湖十景的七言律诗,另一面模印浅浮雕西湖十景图画,如“苏堤春晓”、“雷锋夕照”、“平湖秋月”等,色彩艳丽夺目。
名家出名墨
墨是书写和绘画的重要材料,其品质不仅影响书法、绘画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影响艺术品的保存和传播。历代文人多有藏墨之好,宋代苏轼和明代画家董其昌都爱收藏墨锭。古代藏墨鉴赏之风,至嘉靖、万历时期更盛,并开始出现成组、成套的丛墨。
在我国制墨历史上,名家辈出。宋代有潘谷、张遇、叶茂实等,潘谷手制“松丸”、“狻猊”等墨,“遇湿不败”,“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被誉为“墨中神品”。明代是徽墨的鼎盛时期,最著名的制墨名家有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罗小华的桐油墨、程君房的漆涸墨、方于鲁的名贵药构墨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程君房自诩“吾墨百年之后金不换”。此明代三大家的墨式样多样,装饰华丽,图案精美,争奇斗艳,“五岳真形阁”、“东岳泰山赞”、“九鼎图”、“百雀图”均是珍品。清代有曹素功、汪近圣、胡开文、汪节庵四大制墨名家,其中曹素功的“紫玉光” 、“苍龙珠”,胡开文的“御园图墨”、“御制棉花(19435,-55.00,-0.28%)图”,汪近圣的“耕织图” 、“罗汉赞”等古墨,图案精美、人物刻画细腻,装潢考究,空前绝后。1915年,民国休宁胡开文出品的“地球仪墨”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
古墨依其作用分成七类:
其一御墨。即封建时代皇帝自己写字用的墨,往往是宫中召集匠人制造。明朝御墨传世的有“永乐国宝”,宣德“龙香御墨”等。清朝从康熙年间起由内务府自造御墨,以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朝都继续制造。这类御墨外间流传甚少。
其二贡墨。分为两种,一种是封疆大吏或朝中大臣嘱制墨家制造进呈给皇帝用的;一种是地方上每年向皇帝进贡的,如歙县在道光以前,每年要进贡墨三次,分春贡、万寿贡、年贡。封疆大吏进贡的墨做工精美,烟料上等,上面有进呈者的名款、年号,有时还有制墨家的名款,如“太平清玩”既有“臣徐元梦恭进”款,又有“康熙乙末年臣曹定远谨制”款。
其三自制墨。文人或书画家向制墨家订制自己设计的墨。明清两代此风甚盛,如明代嘉靖年间罗龙文、清代康熙年间曹鼎望都以制墨著名,但他们都是向制墨家订制,并非自制。此类墨上有时有制墨家的名字,工料、图案、形式都要比门市上出售的要高出一等,向来为藏家重视。
其四珍玩墨。以墨为原料制造的手工艺品,不是为磨用而是为玩赏的,如明代程君房的“百子榴”墨,重仅二三钱,根本不能磨用。
其五普通书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