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随意为美的“和物茶陶”赏析
2011/12/27 20:52:05



 

“枝柿”铭赤乐茶碗 长次郎作 桃山时代。

 

“弁财天”铭赤乐茶碗 本阿弥光悦作 江户时代。

 

“面影”铭黑乐茶碗 长次郎作 桃山时代。

 

“残雪”铭黑乐茶碗 道入作 江户时代。

 

黑乐茶碗 常庆作 桃山 江户时代。
   所谓茶陶,孤立地看也就是饮茶用的陶器而已,但就是这些简单的陶器,在日本文化中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日本中古文明主流文化的象征,关乎着日本民族独特性格和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审美取向。
  说起茶陶,就不能不说茶道。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12世纪的镰仓时期,两度入宋求法的日本荣西法师(1131-1215年)从中国带回茶种,开始在日本推广饮茶。中国参禅及茶饮之风也通过来华的日本僧人传入日本,经历代茶人如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成功地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融入其中,从而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形成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茶道。
  日本茶道从“茶禅一味”的观点出发,有自己对美的特殊追求。茶道之美崇尚枯高幽玄,无心无碍,对世俗美采取否定的态度,比如茶室内不取世俗喜爱的豪华艳丽之色,而以暗淡的朽叶色为基调。饮茶之碗起初曾珍视中国建窑、吉州窑等地的作品,即日本所称天目茶碗,也被称作“唐物”。后来根据茶道美的标准,改用朝鲜陶碗,这种碗的胎土未经仔细淘洗,夹杂石粒,表面有黑斑,相当粗糙,却被日本茶人看重,称作荞麦茶碗,视之为艺术品,这种来自朝鲜的陶瓷茶具被称为“?物”。同时,为满足迷恋“茶禅”的武士们的需要,在濑户、美浓、信乐、备前等古窑烧制“唐物”和“?物”的仿造品。
  “和物”茶陶出现于桃山后期。这时,日本的茶道文化从武士拓展到庶民,形成普及的民族化的生活趣味。与之相应的茶陶形态也开始摆脱“唐物”和“?物”的单纯仿制,在著名茶匠千利休、古田织部、小堀远州等人的推动和亲自参与下,经过各窑场陶工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日本风格的“和物”茶陶,如京都的“乐烧”,美浓的“志野烧”“黄濑户”“濑户黑”“织部烧”,以及“远州七窑”等茶陶派系。各窑生产的茶陶虽在总体上都具有“和物”风格,但也因地域和那些著名茶匠个人茶陶观的差异而又显现出各具特色的不同形式和风格。以下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以随意为美的茶陶“和物”—京都的“乐烧”。
  “乐烧”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是在千利休指导下由陶工长次郎烧制出来的。千利休(1522-1592年)是日本桃山时代的武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御用茶师,同时也是日本茶陶文化的奠基人。他曾师从武野绍鸥(1502-1555年)学了15年茶道,是他首先将流行于特权阶层的茶道推广到普通民众之中,倡导“幽茶”并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和悦的感情,尊敬一切的至诚,一尘不染的清净,同自然化为一体的空寂。而体现利休这种茶道精神的茶道用器—乐茶碗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制坯时不用陶轮,而是凭着陶工的意念徒手捏制,并经过切削而成,早期时还特意保留削切的痕迹,故器形不甚规整,器壁较厚,通体施深色釉,但浓淡不匀,釉面出现隐约的斑块,蕴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自然美。“乐茶碗”就像千利休倡导的茶室一样,清净质朴,随意自然,也绝非武将使用的“唐物”和“?物”那样珍贵难寻,是利休茶陶观和人生观在茶陶创作上的体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