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江西”·寻访“瓷都”景德镇
2010/12/22 20:28:29
欢迎您继续收听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中国江西旅游局共同举办的“魅力江西”旅游知识竞赛特别节目。
江西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上次节目中我们已经领略了多彩的千古名山——庐山。今天节目中我们邀请您一同去寻访“瓷都”景德镇。
在节目开始前,先向您提出今天节目的两个问题:1、瓷器“china”的英语发音源自哪里?问题2:第一首瓷乐演奏的乐曲曲名是什么?
“景德镇”的名字如此之响亮,因为它是CHINA瓷器的发源地;这个名字如此之熟悉,因为它是世界各地瓷器爱好者的圣地。这里有流传了千年的瓷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大家知道英文中“CHINA”大写是中国,小写是“瓷器”的意思,那么“china”又与景德镇有着什么联系呢?景德镇旅游局局长尧宁生为我们讲述了其中的历史渊源。“景德镇历史上叫新平镇,唐代改称昌南镇,宋代的时候因为瓷器供朝廷用,这样宋真宗就把景德年年号赐给了昌南镇。那么昌南镇就改名景德镇。”
CHINA是怎么来的呢,当时瓷器流传到西方以后,外国人讲:这个东西真漂亮,是哪里出的?有人回答是昌南出的,就这样瓷器就叫China。大写是中国,小写就是瓷器。”
景德镇陶瓷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制瓷历史始于汉朝延续至今。清朝以前景德镇所产瓷器除了极品满足宫廷用瓷外,大部分行销全国和远销海外。
不同品种的瓷器被一箱箱装上大船,从昌江出发、经鄱阳湖、到长江入海,外销到世界各地,最终形成海上“陶瓷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遥相呼应,并垂青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几百年前西方人透过这些精美的瓷器开始了解中国。瓷器上描画的中式庭院、人物、故事无不成为西方人效仿的对象。西方贵族也喜欢在家中摆放几件中国瓷器来显示自身的身份和财富。
千百年来由景德镇工匠们做出的件件瓷器精品流传至今,依旧被世人所追捧。2010年11月伦敦郊区的一场私人遗产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官窑花瓶以5160万英镑(约合5.5亿元人民币)成交。中国古代瓷器在全球拍卖市场中屡创纪录,带着好奇,我们去探访“天价瓷器”背后的制作秘密。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完整保留着原始手工制瓷过程,那些“天价瓷器”的制作过程也在其中。在工艺展示区,十几位老艺人沿用古法操作。制瓷步骤分为:拉坯、印坯、修模、利坯、沾秞等几十道工艺。这种古老的营造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瓷老艺人多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各个工艺精湛。
像碗、盘这样的圆形器都是采用拉坯的工艺,老艺人先用一根木棒顺时针搅动底盘,让它快速旋转起来。再在高速旋转的底盘上快速的把一坨泥料从中心按拉出碗、盘的形状。
古玩收藏家、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为学习陶瓷知识,曾经多次到过景德镇。对于制瓷工艺他烂熟于胸,说起每个步骤来都是津津乐道。“这是陶瓷从成型算起的第一道工艺‘拉坯’。这是在原始动力下,这个动力是老师傅自己搅动主来的,没有任何的电力。‘拉坯’我是试过的,看着人家很简单,自己做是非常难的,尤其你想拉成很薄的碗,老师傅已经拉了60多年了,他是有非常熟练的技术的。”
经过几十道手工后,瓷器的雏形初露端倪。坯体的绝大部分的材料都被刮削掉了,能够使用的是很少的一部分。
从做好的坯到瓷的最后一步是入窑烧,这也是瓷器制作过程里最神秘莫测的阶段,成败在此一举。当地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俗语。之前在坯上画的还是黑褐色的钴料,经过窑炉的烧造,等到出窑时变成了亮丽的蓝,这就是青花瓷。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可以看到一座规模很大的柴窑,它建于200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国家文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