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之都--湖南醴陵市
2010/3/9 21:46:31


    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罗宵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紧邻长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经济区,总面积2157.2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00万人,东汉初置县,1985年撤县设市,因盛产陶瓷和烟花鞭炮,而享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的美名。
    醴陵,山俊水曲,风物宜人,年平均气温17.6℃,雨水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达288天。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纪念地先农坛、东富寺、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佛教禅宗曹洞宗的发源地云岩寺及醴泉映月、财源塔影、状元芳洲、红拂古墓、渌江书院等多处名胜古迹,点缀河山。这片英雄的土地,曾走出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李立三、抗日名将左权及耿飚、宋时轮、蔡升熙、程潜、陈明仁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优秀将军和仁人志士。
    “天下名瓷出醴陵”。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醴陵陶瓷闻名海内外,堪称醴陵一绝,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历经世纪沧桑,醴陵瓷器不仅走进了首都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而且飘洋过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近年来兴起的炻瓷,更是风靡全球,成为全市出口创汇的一个拳头。全市已拥有陶瓷生产企业400余家,形成了以日用瓷、电瓷、艺术瓷、特种工业陶瓷为主的多元化产品体系,逐步发展成为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醴陵迈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建市以来,全市人民锐意进取Q,艰苦创业,经济工作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醴陵成为长江流域第一个吨粮县(市)及湖南省首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市)之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粮食作物朝高产、优质化方向发展,经济作物朝区域、特色化方向迈进,建立了反季节茄子、早熟黄瓜、无籽西瓜、水藕、荸荠等一批特色基地。
  如果说“红色官窑”是醴陵作为“中国瓷城”辉煌一时并扬名中外的象征的话,那么,现在的醴陵,则已不可同日而语。
  2001年,再造“毛瓷”成功,比当年的毛主席用瓷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珍品中的极品。
  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钓鱼台、联合国大厦等重要场所的专用瓷;馈赠外国首脑的礼品瓷;……。
  醴陵瓷器的“国瓷”地位已无人能撼!如果仅限于此,那么醴陵的“国瓷”形象还停留于过去的老“国瓷”,“新国瓷”的意义和内涵则要丰富得多:在“国瓷”形象深入人心的同时,其内涵得以充分的释放,深厚的“国瓷”文化底蕴和产业张力厚积薄发,“外向瓷”、“科技瓷”、“旅游瓷”等概念,被勤劳聪明的醴陵人演绎得丰富多彩。
  如今,“新国瓷”、“新醴陵”正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醴陵的瓷业逐渐发展成为湖南的标志性产业,醴陵被确定为湖南陶瓷工业基地,陶瓷科技工业园被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所有这些都有在激情的彰显醴陵瓷业新活力。
文化瓷:
  彰显巨大向心力
  文化瓷现象:
  中国的英文“CHINA”本意就是瓷器,可见,中国最初被外人所认识是因为中国的瓷器,瓷器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古老的瓷器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今,以瓷闻名的城市,除景德镇外,醴陵恐怕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了。
  醴陵陶瓷文化源远流长。
  醴陵陶瓷的生产始于东汉,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让世人惊艳于醴陵瓷器的精美工艺的几段历史,在醴陵有口皆碑:
  1906年,醴陵陶瓷实现由粗瓷向细瓷的历史性转变,一年后发明釉下五彩瓷。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瓶一举拿下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蜚声中外。
  上个世纪70年代进入红色官窑时代,显赫而神秘。醴瓷为毛主席等领袖所钟爱,“毛瓷”的神秘色彩到现在还让很多人尊崇不已;随着醴瓷走进人民大会堂、中南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