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续失传800年的张公巷北宋官瓷文明
2011/4/28 21:07:03

    近年来,随着张公巷窑址的发现,文物界对汝瓷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关于汝窑瓷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过,甚至愈演愈烈。张公巷窑址自1999年被汝州市文物工作者发现后,在省文物局、汝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先后经历了1999年、2000年春、2001年秋的3次发掘,出土了青釉瓷片、匣钵及素烧过的坯片和火照等。
    主持张公巷窑址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郭木森同志在《浅谈汝窑、官窑和汝州张公巷窑》一文中指出:张公巷窑生产时间应该为北宋,时间比汝窑为晚,应该为北宋官窑所在地。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汪庆正作了《张公巷窑址新发现的一点思考》的学术报告。他说:“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发现,意义太重大了,我们上海博物馆藏有四片宋代汝瓷标本,世界各国博物馆传世品都没有与其同类的,全世界古陶瓷专家没有人能说出其出处,我也潜心寻找了50年,终于在张公巷找到了它们的‘娘家’。”       
公元2005年5月20日上午,汝州张公巷古窑址考古新发现研讨会开幕,近50位国内外古陶瓷专家云集汝州,对汝州张公巷古窑址及出土文物进行实地考察。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专家有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陈克伦,复旦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承焕生,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莉英,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等古陶瓷界的专家学者,此外还有来自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古陶瓷研究专家。
    这次研讨会终于揭开了张公巷古窑址的神秘面纱,“位于汝州市城区的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汝州张公巷窑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17位发言的专家、学者中,10人肯定地作出了上述判断。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汪庆正在研讨会期间多次强调,汝州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他在研讨会总结发言中指出:“就张公巷窑考古发现发言的17位专家、学者,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发掘对青瓷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就其世代而言,该窑起址属于北宋末年。就它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的相互关系,多数专家认为,张公巷是在宝丰清凉寺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张公巷窑出土的瓷片有较明显的鱼鳞纹。就其是否是北宋官窑的定性来说,发言的17位专家、学者中有10位肯定地认为是北宋官窑,有5位认为需要进一步发掘印证,有两位认为不一定是北宋官窑。”
    有记者问汪庆正:“您如何评价张公巷窑?”
    汪庆正答:“张公巷窑的地位决不亚于汝窑,应该早日审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一个国宝。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不可能是金官窑、元官窑。挤来挤去还要挤到北宋官窑,北宋宫窑就在汝州张公巷。”
    记者问:“您为什么肯定地认为张公巷出土的文物是北宋官窑的东西?”
    汪庆正答:“我有两个依据:一是它不同于汝窑(清凉寺),二是它与南宋官窑是传承关系。北宋王朝灭亡时,为了不让北宋官窑落入金人手中,朝廷将官窑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800多年来末见天日。北宋官窑在哪里给后人留下了多种推测:其一,北宋官窑在开封。由于黄河淤积,深埋地下,难以寻找;其二,北宋官窑是汝州的一个窑口(汝窑);其三,北宋官窑不存在。我认为历史上有北宋官窑。为了找到北宋官窑,我们不知道找了多少年,但一直没有找到。带着上海博物馆的标本,我们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文革刚结束就到了开封的乡下,到过汝州一带,还是没有找到,有人说汝窑就是北宋官窑,长期以来,国外也有这种说法,但我们找不到就把汝窑硬拉出来说是北宋官窑这也不行。张公巷被发现后,张公巷窑的瓷片是不同于汝窑的。一、瓷片的胎里含锰少,胎质比汝窑的白;二、釉总体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