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瓷都 建设瓷都
2011/6/30 0:05:11
编者按:已故中共景德镇首任市委书记赵渊,是现代景德镇的开拓者、是现代景德镇之父,被人称为“红色督陶官”。他身前写下此文,对于我们了解景德镇,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史料。
认识瓷都 建设瓷都
赵渊
从1953年1月至1963年11月,我在景德镇工作,经中南局批准,任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兼市长(开始兼过一段时间市长)。这十年,是景德镇市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一个黄金时期,也是千年古瓷都发生大变革的起步年代。回忆这段历史,既有喜悦也有艰辛。总的来说,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过程。“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面对繁荣昌盛的今日瓷都,更觉能为瓷都的过去出一点力而高兴。
从农村到城市
向瓷都人民报到
我从1937年投身于抗日战争。1945年到东北被分配到吉林省前郭旗担任县委的领导工作。1949年,奉命带领一支朝气蓬勃的东北南下干部队伍,到达江西鄱阳(今波阳)县,成为这个县的党政领导骨干,我被任命为中共鄱阳县委书记。鄱阳是个大县,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有60万勤劳的人民,有120多万亩耕地,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但是到了解放前夕,却是经济破败,匪盗横行,灾难深重,民不聊生。
在鄱阳工作了三年多,先后取得剿匪反霸、生产救灾和改革的胜利,以血肉与汗水同鄱阳人民凝成了战斗的情谊。1952年10月,我被任命为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兼市长。接到通知后,内心对鄱阳人民真有点难分难啥的依恋之情。于是,我向广大的鄱阳人民,向南下的工作队的战友们,向带过路、借过宿、派过饭的乡亲们挥泪告别,郑重辞行。
1953年1月的一天,我乘班车从鄱阳来到景德镇。在河西车站下车后,拿着自己简单的行装步行问路,好不容易走到市委,见到市委副书记郭哲民同志和其它同志。次日,同市属单位部分领导同志以会议形式见了面,时间很短。会上,我要求同志们给我支持帮助,我保证当好学生,有信心和大家一块做好景德镇市的工作。
对我来说,到景德镇市工作,是一次大的转变。在此之前,我经历了抗日战争、支援前线、剿匪反霸、生产救灾、土地改革、政权建设等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农村,都是同农民和基层干部一道战斗和生活。如今来到景德镇,是从农村来到城镇,是从阶级斗争战场来到经济建设战线,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当时想得很多,重要的是要寻找明确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从哪里来?首先要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要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还有最便利的的办法,就是加强请示汇报,争取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实践中,要坚持党的三大作风,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寻找正确的指导思想
来到景德镇,耳闻目睹的都是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色,千年窑火的历史,驰名世界的声誉,高贵的的礼品、珍奇的文物、瓷器与“中国”同名等等,都是景德镇对人类、对历史的伟大贡献。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坏坊、窑包、画室、瓷器店及各种行当的瓷业工人。除了瓷器,看不到景德镇有什么像样的工业。历史上的景德镇,还有一个御窑厂,专为皇家造瓷器,皇上直接派遣督陶官抓瓷器生产。所有这些,都说明景德镇与别的城镇不一样,使我对景德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认识景德镇,是为了建设和发展景德镇。封建社会的督陶官能让景德镇造出精美绝伦的贡品,共产党领导下的景德镇,瓷器一定要造得更多更好,瓷器的声誉一定要超过历史,各项建设一定要发展起来,瓷业工人的生活一定要大大提高,景德镇在中国“四大名镇”的地位一定要更好地显示出来。总之,在景德镇工作的最初想法,就是要把瓷业生产振兴起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