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复建明代葫芦窑(图)
2011/11/2 21:40:31
景德镇复建明代葫芦窑
2010年6月18日,一个湮没了数百年的历史传奇在这里重新延续。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工匠的艰辛努力,一座失传了数百年的明帝国时代著名陶瓷烧造窑炉——“葫芦窑”破土动工。
景德镇的人们究竟为什么要执意复建这样一座古窑?这座古窑炉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在复原葫芦窑烧造技术的过程中,他们将如何面对悬疑和挑战?他们能否重新找回昔日的光荣与梦想?
2005年,英国伦敦的佳士德拍卖会上,一尊名为“鬼谷子下山”的中国元代青花大罐惊艳现身,这尊大罐上画的是战国时期,军事奇才鬼谷子下山营救徒弟孙膑的情形,人物造型生动,釉色清雅,反映了当时精湛的瓷器工艺水平。
最终,这尊元青花大罐拍出了两亿三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了单件工艺品拍卖的最高纪录,按照当时的国际黄金价格折算,价值黄金1.6吨。
这尊元青花大罐的产地,就在中国江西景德镇,而烧制它的窑炉,正是在中国陶瓷烧造史上大名鼎鼎的葫芦窑。
当年,从葫芦窑烧制出的瓷器远销世界各地,一抹中国瓷釉,就是风行时尚的代名词,欧亚大陆的王公贵族,都以能收藏一件中国的精品瓷器为荣。
毫无疑问,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葫芦窑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堪称承前启后的古窑典范,尤其在明代盛极一时。
一部葫芦窑的前世今生,几乎串联了近千年来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史。
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慕名前来参观他们心目中的瓷都圣地。
国家级文博研究员、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馆长周荣林介绍:明代葫芦窑在整个明代存在了三百多年,而景德镇作为一个千年瓷都,应该有一个活的博物馆,通过复建重烧葫芦窑,对表现景德镇千年的陶瓷文化、对保护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很大的意义。
在《天工开物》这本被后人称为中国古代科学里程碑式的百科全书中,宋应星记录了明代景德镇的陶瓷技术细节,其中专门描述了葫芦窑的形制,并且附有插图显示出景德镇葫芦窑的样式。
周荣林决心重新建造一座可以烧造瓷器的明代葫芦窑。但是,这个宏大计划想想容易,真要付诸实践困难重重。
而就在这时,他遇到了陈武平。陈武平,景德镇当地一个成功商人,和许多景德镇人一样,他心底有一份挥之不去的陶瓷情结。他的最大梦想,就是复兴景德镇古老的陶瓷技艺,让昔日的传奇重新焕发出迷人光彩。
正是共同的理想,让陈武平和周荣林走到了一起。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景德镇市政府的支持。对于他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来说,这座瓷都的历史早已烂熟于心。
宋代时,景德镇烧造瓷器的窑炉叫“龙窑”。这种窑型通常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窑头低,窑尾高,因为窑身的样子很像一条龙,所以人们管它叫“龙窑”。
随着宋王朝的皇室南迁,中国北方陶瓷工匠把成熟的“馒头窑”烧造工艺带到江南。馒头窑是北方的主流窑炉,烧成温度能够达到1200度以上,著名的汝窑、钧窑、定窑均属于馒头窑。而当时中国南方制瓷普遍使用龙窑,它的烧成温度在1100度到1200度之间。
大量北方工匠涌进景德镇,促进了中国南北制瓷技术的融合和发展,于是,一种结合了馒头窑和龙窑的优点的新型窑炉——葫芦窑出现了。
葫芦窑兼备了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不仅能够同时烧制不同种类的瓷器,更适合瓷器新品种的烧制,这种窑型的诞生,令中国陶瓷烧成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享誉世界的名窑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呢?
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年间,葫芦窑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对景德镇瓷器品种与花色的需求,于是,一种平焰窑诞生了。
这种平焰窑形如半个扣着的鸭蛋,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