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塑创新之困
2012/5/7 20:56:19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为石湾陶塑的精湛技艺和传神造型所折服,惊叹之余更作诗咏之。记者在近日探访新石湾美陶厂、“公仔街”等多家经营机构,并与数位石湾陶塑国家大师畅谈后感触良多:在兼收并蓄但又旗帜鲜明的岭南文化圈内,作为“区域性艺术品”代表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从不避讳自己民窑的“非主流”出身,反而自诞生之日起便紧跟市场步伐,在固守写实风格的同时重视自身“造血”机能,走出了一条跟景德镇陶瓷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石湾窑靠“山寨”起家?
  “石湾陶,景德瓷”-——不少“本地郎”都不清楚,儿时在自己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石湾公仔曾可比肩如今大名鼎鼎的景德镇陶瓷。石湾窑过去被称为“广窑”,由南宋时从北方避祸迁居而来的匠人所创烧,开始时在阳江地区,明代时迁至南海县石湾镇,并迎来工艺和规模上的大发展。清代甚至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陶器和瓦器是石湾窑的主流产品。明代和清初时,石湾窑以仿宋代钧窑的釉色而闻名于天下,有人因此戏称其是靠“山寨”起家的。
  石湾陶塑可分为人物、动物、艺术器皿、山公盆景(微雕)和建筑园林装饰等5大类,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是岭南文化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20日,石湾陶塑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湾陶塑制作技艺经过近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日趋精妙。
  “石湾公仔”是广东土生土长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广东的传统文化名片之一,以拙朴、率真的手法表现人物、动物等题材。其工艺特点是以陶泥为“胎骨”,以别具一格的彩釉为衣物或翎毛。由于施釉不在人物的脸、手部,塑造的人物和动物更为真实生动。另外,由于石湾公仔是民窑生产,制作方式不受约束,构思上不拘一格,题材广泛,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为民众所喜闻乐见。
  “石湾陶塑为何能与景德镇瓷器相提并论?凭的就是我们的独特技法。”在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探访期间,负责经营的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星对石湾陶塑的精美工艺颇为自信,但他同时坦言,跟景德镇泥质较佳的高岭土相比,石湾的土质历来都比较差,“大师和众多工匠们恰恰最善于‘因材施艺’,充分利用这种粗土的特性大力发展立体雕塑,尤其是人物细节刻画细致入微。单就工艺而言,这在世界上堪称首屈一指,反倒用景德镇高岭土烧制的瓷器相对缺乏支撑力,在人物作品的肌理等细部的表现上略逊石湾陶塑一筹。”
  民窑出身走的是“精打细算”的路子
  来到石湾“公仔街”,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则是道路两旁列队等候“检阅”的各路“神仙”排成的浩大方阵。除了“满天神佛”外,街头巷尾还随处可见姚明、李小龙等明星的卡通版公仔。原本印象中濒危珍稀、需要社会各界精心呵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意竟如此红火。
  “石湾公仔走不出岭南文化圈。”在前往石湾镇探访前,不少行家认为石湾陶塑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在市场上很难与同为“区域性艺术品”的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壶等相提并论。而近年来,南北拍卖市场均出现部分石湾窑的器物,但数量极少,仅零星出现在瓷杂专场中,且大多价格仅在数千元至数万元间。“石湾公仔在风起云涌的收藏品市场中显然算是个‘非主流’。”李星坦言,石湾陶塑的主要市场和客户群的确分布在深受岭南文化影响的广东、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