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一条街”的活态传承
2011/7/18 22:00:49

    5月初夏,黄昏时分,宜兴蜀山古南街164号,78岁的田顺宝老人正守着收音机,在夕阳下津津有味地听评书。说起这条街近几年的变化,老人最大的欣慰是“回来了”。
  他说的“回来了”,指的是旧时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经历几十年沉寂之后又重现“户户捶泥、家家制陶”的景象。
  让“紫砂一条街”活态传承,这只是宜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一个剪影。两年多来,宜兴市投入近2亿元资金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维修,城市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今年,宜兴由国务院正式批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如果说经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引擎,那么,文化则是激发这座城市活力的源泉,它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终极竞争力。”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说。
  “不能动”成为从官员到百姓的共识
  踏入幽静的蜀山古南街,仿佛走进一条紫砂的历史长河,“顾景舟旧居”、“蒋蓉故居”,一块块“文化门牌”嵌在30余家制陶作坊和陶器店旧址的门额上。
  蜀山古南街地处宜兴丁蜀镇核心地段,商业开发“钱景”无限,但这里还有另一重身份——宜兴7000年制陶史的重要节点、紫砂壶的诞生地。
  3年前,古南街东南一地块完成拆迁进入拍卖阶段,多家开发商表现出浓厚兴趣。而这里一旦被开发成商业用房,将与古街风貌形成强烈反差。在几个亿的财政收入面前,宜兴市政府最终作出的决定是:终止拍卖,将该地块建成古南街风貌配套区。
  在宜兴采访,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记者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能动”——他们已形成一种共识:对待历史文化遗存,原样保护就是最好的保护。
  据介绍,为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宜兴近年仅叫停土地开发这一项,财政收入就减少了30个亿。
  古城保护,要“护其貌”还要“显其颜”。从2007年到2009年,宜兴在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邀请一流规划设计专家对蜀山古南街、宜城月城街和葛鲍聚居地这三大历史街区进行保护规划;完成了徐大宗祠、阁老厅等20多个文保单位的维修方案;修缮了前墅龙窑、周培源故居、徐悲鸿故居等30多个文保单位;新发现文物点470多个,43个古村落民居列入重点资料存档。
  宜兴市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得到了市民的高度认同和热烈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一项,由市民提供的线索就达17000多条。市委宣传部部长许伟英说,正因为市民的热心参与,政府与市民形成上下合力,宜兴一批历史文化遗存才得以有效保护。
  活态传承,“生活”让城市更美好
  保护古城,不仅要有静态的保护,更要有活态的传承。为此,宜兴对文保单位、陶文化、历史街区进行点线面联动,让各种有形建筑和无形传统串联起来,形成历史风貌、文化内涵和百姓生活形态的有机统一的保护格局。
  在宜城街道月城街,72岁的“东仓箍桶坊”主人彭顺大告诉记者,到他这辈儿,彭家已是三代箍桶。“一天箍两个桶,不多做也不少做,做多了,活儿就不地道了,那是砸自己的牌子。”彭老汉箍桶手艺远近闻名,他始终牢记这一祖训。
  彭老汉所住的月城街,是闹市区一处风貌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古巷。为保护好这条历史街区,宜兴市本着“整旧如故”的原则,斥资对老宅旧居进行修缮;同时,对老街实行原真性保护,为留住原住民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政府努力改善老街居民的居住环境,让上下水逐步进入百姓家庭,对经济困难的手艺人,用低保、补贴的方式保证他们生活无忧。
  走进月城街,你会被老街浓郁的市井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