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传奇——百年老字号景德镇“罗炳升瓷号”
2011/7/24 21:42:06
景德镇在线讯:90年代初,一艘中国近代沉船被打捞起,为了解开这段被尘封的历史,一位研究古沉船物品的学者根据出水的一批中国瓷器底款上的“罗炳升制”的字样,来到了瓷都景德镇,经过多方辗转打听,终于确定这款瓷器为清末“罗炳升瓷号”的作品,当这位学者禀着求本索源的态度追寻到景德镇许家弄9-15号后欣喜不己,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依然还还残存着“罗炳升瓷号”的残影。
但这位学者归国时是带着那么一点遗憾而去的,他认为,“罗炳升瓷号”己随着眼前的残壁断垣一般湮没在岁月的浪潮里。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罗炳升瓷号并没有随岁月的脚步离去,罗家第四代传人罗文波又创办了青花恋陶瓷有限公司,在传承祖辈百年老字号的基础上并发扬光大。
据了解,“罗炳升瓷号”的创始人叫罗来炳,清朝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都昌三汊港龙船第罗家一户普通农户家庭。罗来炳前几代都是以渔耕为生。龙船第罗家是个族居的村庄,有三百多户人家。解放以前,在景德镇从事陶瓷产业的,都昌人占了一大半,在景德镇流传着“无都不成瓷”的说法。龙船第罗家也有许多人在景德镇从事陶瓷产销。罗文波的父亲罗山东回忆说,就他所了解的,解放前他们村子里在景德镇开有名号的陶瓷作坊有5人,其中就包括其祖父创办的“罗炳升瓷号”。
罗来炳十来岁时来到景德镇当学徒。开始是学烧炉,后来又学做坯,出师后,就留在了作坊里打工。18岁时,家里给他找了一个媳妇,于是,这年他离开了景德镇,回到都昌乡下。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景德镇打工的生活,再者,他不想荒废了自己的手艺。娶妻生子之后,他把孩子(罗文波的祖父罗贤宽)留在了乡下,带着妻子再到镇上继续打工。
这次来到景德镇,罗来炳想好好利用自己的技术,在景德镇干出一份自己的事业。罗来炳和妻子离开家的时候,带了三斗麦米。到了镇上,他们两人都进了陶瓷作坊。
凭着手艺努力奋斗,几年后,他攒到一定的钱,便在椿树弄租了间小坯房,迈出了艰苦奋斗创业的第一步。由于技术过硬,又在其他作坊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加上聪明与才干,他的生意很快就有了起色。他不断地用挣来的钱扩大再生产,随后,在许家弄买作坊。
那时他就想到了打出自己的品牌,并给自己的瓷号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罗炳升瓷号”,主要生产经营日用陶瓷,以二白釉和常白釉为主,也做青花。从打工到自己创业当老板,罗来炳完成的不仅是角色的转变,其制瓷技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时生产的日用瓷走的是中高线路,而这些产品的造型设计、颜料配置和画面设计,都是罗来炳一手完成,因此,其产品也独具自家特色,因而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他的产品主要从宁波港和天津港出口到国外。如今,在江浙一带,当年“罗炳升瓷号”生产的瓷器依旧被收藏界所看好。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所生产的日用瓷,不仅实用,也具有艺术观赏性。这大概就是罗来炳的曾孙罗文波所说的日用陶瓷艺术化。当然,那时罗来炳可能没有这个时髦概念,只是让自己的产品更美观一点,更好卖一点。
“罗炳升瓷号”的发展壮大时期是第二代传人罗贤丰,大概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罗来炳的次子罗贤丰用自己的胆略和制瓷技艺,把瓷号推向了高峰。罗来炳生有两个儿子,老大罗贤宽在都昌乡下,经营打理乡下的田产。次子罗贤丰则跟随父亲学习制瓷。罗贤丰生于1901年,跟父亲学了一手配制颜料的本领。“罗炳升瓷号”生产的瓷器,不管是面料还是装饰画的颜色,都由他本人亲自调配。与罗来炳相比,罗贤丰就显得比较胆大。
罗贤丰接管“罗炳升瓷号”,正是抗日战争爆发时期。据史料记载,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