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窑和瓷器背后的故事
2012/8/21 20:30:19

  千年窑火铸就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灯光下瓷器浑身通透,用手感觉它的细腻与坚硬食指一弹,“叮”的一声脆响,犹如久扣的心扉终于得到回应,灵犀刹那间相通……
  不知从何时起,一种对瓷器的热爱油然而生或许是千年古窑蕴含的秘密令我心驰神往,或许是瓷器的美丽色彩令我魂飞萦绕,也或许是细腻如丝的釉彩令我着魔,我的心中总有一种冲动去接近它、欣赏它、拥有它……
  怀着这种冲动,我开车从北京去了景德镇。一路上听着歌手周杰伦的名曲《青花瓷》,想象着回来时后备箱里将会满载多少精雅,心情顿时兴奋无比!
  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柴烧瓷窑
  还没有抵达目的地,景德镇的朋友雅医就早早等在了高速路出口,虽然从未谋面,但我早就拜读过他在网络上发表的景德镇制瓷摄影作品。所以,这次景德镇之行由他带路。
  我们首先走进的是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让我眼前一亮的当属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大型“蛋形柴窑”这也是清代景德镇的“镇窑”,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由于柴窑形态独特,为景德镇首创,因此人们又把它称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
  从乾隆年间开始,镇窑一直使用了200多年,直到1995年才停熄火烧年。2009年,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工作人员重新修复了镇窑窑炉,并在当年10月份“国际瓷博会”期间点火复烧成功,一举荣获“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走进古朴幽暗的镇窑窑房,时光仿佛倒流百年:被踩得溜光的黄土地面,粗大遒劲的木构架,周身被一箩箩烧瓷器的陶制匣钵所包围。窑炉的内部高耸、狭长,内壁上仿佛还闪着瓷釉的光泽。抚摸着窑壁上细致的砖缝,仿佛可以想象当年筑窑师傅砌瓷窑时的虔诚,而那些“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青花瓷就是从这些厚重古拙的古窑中烧出的……
  来到古窑区的传统作坊,一排排色彩柔和纯净的瓷碗、瓷瓶坯子整齐地码放在隔板上,这些未烧制的瓷坯宛如豆蔻未开的少女,没有了釉彩的华丽外衣,只有静雅而细腻的线条,散发着纯净、朴素而又极致的美。一块块原本冥昧无知的泥土,经由陶瓷艺人们的妙手,焕发出了最经典的美丽!
  纯朴的老艺人和他们的绝技
  景德镇谚语“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说的就是一个瓷器制作好要经过72道工序。经最初的泥料淘洗、炼制、揉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拉坯。
  一件瓷器的成型最主要就是拉坯的技术。在作坊内,我看见王炎生老师傅的一双妙手在旋转的泥料中一点点提升,几经反复,一件浑圆的大碗就像变魔术一样跃然在眼前。王炎生师傅凭借着一辈子练就的拉坯绝技,成为景德镇第一位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津贴的艺人。
  拉坯后需要利坯。利坯就是在旋转的陶车上,把坯体上多余的部分镟掉。景德镇瓷器“薄如纸”的特色,就是靠利坯这道工序来完成的。只见“利坯”师傅陈圣发老人坐在陶车上,双手拿着一根木棍,一边熟练快速地搅动着陶车,一边还不忘朝我们微笑示意。慈祥的笑容背后,谁能体会到这位81岁的老人70年艰辛的利坯经历呢?他10岁到景德镇学徒,从打杂做起,直到19岁才“脱手”出师独立做工。在景德镇,学徒时做什么工序,到老都还是做那道工序。利坯修一个碗需要4把坯刀,每一把刀有3个步骤,每个步骤要学3年,工艺学起来非常难。利坯时,要屏住呼吸,为测定所利坯体的厚薄,需用手指轻轻弹击坯体,并细心倾听其发出的响声,从响声大小来判断坯体各部位的厚薄。如今,陈师傅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接着,我来到彩绘作坊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