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老的傣族慢轮制陶
2014/6/29 17:00:28


 
岩罕滇为寺庙制作陶饰
玉章凤陶厂的雕花师正在手工雕花
  解放前,傣王宫旁有一个专门为贵族制陶的村寨,代表着傣族慢轮制陶的最高水平。现在村寨已经消失,这项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却被艰难地保存下来了。
  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写道: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所以,如果把西双版纳历代的慢轮陶器逐一收藏,几乎也就相当于傣族器物使用史的总结。可惜博物馆里的展示有限,陶器只被用来诠释这项技艺悠久的历史,所能看到的除了几个雕花的茶壶、有点残破的大开口陶罐,就是若干色泽难辨的扁圆小陶盒。州文化馆馆长段其儒建议我去找一个叫岩罕滇的人,去他家看看曾经的傣皇宫里美妙至极的慢轮陶器。
  岩罕滇家在景洪市澜沧江北的曼各居民小组,以前叫曼各村。说他家有傣王宫所用陶器,可他并不是个收藏家,或者王族后裔,其实他是个血脉纯正的慢轮制陶匠人,家中世代都为傣王制作陶器。岩罕滇住的是一座贴着白瓷砖的二层小楼,前几年地租上涨,他把旁边一块地腾出来盖了栋六层的筒子楼,租给了来打工的外地人。但一进门还是传统的傣族风格,他在电视柜两侧分别摆了一个炫目的巨型陶罐,岩罕滇说,这种样式就是当年傣族达官显贵所用。
  傣王所使用陶器的精美度绝对无法与故宫中的相比,傣王时代的西双版纳也没有官窑和民窑泾渭分明的界限,所以他家才可以拥有这些收藏。傣族陶器胜在造型极富民族风情,左边的陶罐是砖红色,形状像一只高脚杯上扣了宝塔的尖顶,整体高度超过了旁边40英寸的大彩电。仔细看陶瓶上的花纹,底座上是用带有刻纹的木拍拍打出的花纹线条,瓶腿上斜斜而去雕了一圈首尾相连的树叶,底部的图案是最简单的。陶瓶的肚子扁而宽,上面的雕刻不再仅仅是线条,而是立体的花瓣,花瓣尖甚至微微翘起,让人联系到热带的枝繁叶茂。陶瓶的宝塔瓶盖更加繁复,盖子底部边缘是一排精美的点状凸起,细脖子上满满的半镂空的莲花和菩提叶图案,到顶端是一个像花苞似的塔尖,瓶盖的整体轮廓也是不断凹凸变化,极尽妖娆。
  电视机右边的陶罐线条相对简单,宽底、圆肚、瓶盖小,是一个水缸模样,岩罕滇在罐子最底端加了一个塑料水龙头,风格一下子变成了后现代风格的饮水机。这只陶罐的花纹简单,但因为上了青色的彩釉而变得不凡,岩罕滇说,过去只有皇宫用物才能上彩釉,釉的颜色随着容器的轮廓形成深浅变化,视为美观。
  岩罕滇今年62岁,原是古老的曼泐村人。曼泐村的旧址在现在的猴子山上,紧邻着曾经的傣王宫。当时的傣王宫周围一共有八个村寨,其中有四个是贵族居住,其余四个每寨承担一项为皇宫服务的专职,曼泐村专门负责为皇宫贵族制作土陶物品。
  岩罕滇说,土改之前,岩罕滇的家族一直居住在曼泐村,村里只有17户人家,每家都是子承父业,世代为傣王宫和地方土司服务。“傣族的皇宫贵族不像明朝、清朝的皇族,高高在上,戒备森严,傣族皇族没那么有钱,也没那么大的规模,所以虽然我们名为专职给皇宫制陶的村寨,但并不像你们想象中,只是‘官窑’,我们也给老百姓做陶器,只要你能买得起,你也可以使用跟皇宫里一样的东西。”
  曼泐村没有土地。解放前,17户人家都从皇宫获得收入去集市上换生活用品,解放后废除了皇族,曼泐村村民面临新的抉择。岩罕滇说,他和妻子带着孩子搬到了曼各村,在这里分到了土地,从零开始学种地。岩罕滇的父母和其他兄弟还留在村里,人民公社时期能勉强维持,给生产大队做陶器计算工分。“文革”中,曼泐村的土地被征用,17户人家被迫全部迁出,全家人从此定居在了曼各村里。离开后大家面临吃饭问题,慢轮制陶的手艺于是都渐渐荒疏,17个制陶世家中,现在坚持下来的只有岩罕滇一家。
  岩罕滇的小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