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江山和睦村“慢轮制陶”的简单慢生活
2016/3/6 15:37:20
匠心之村
这里是衢州江山的和睦村。古时,运往北方的陶器从清湖码头上船,经须江水运达钱塘江,直通京杭大运河;南运则经仙霞古道,沿闽江顺流而下,直达福州、泉州。
制陶是这个村的传统产业,村里的人,多半是当年制陶匠的后人。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最原始的制陶工艺,可以看到最原始的制作程序,触摸到最真实的制陶人的生活。这里被称为是露天制陶博物馆和古陶文化的“活化石”,是国内现存最原始、最完整的古陶制作基地。
男人们搅动轱辘,捏制陶器,陶器型的好坏全在手上的力道、手势的掌握;女人们则负责装饰和铺晒,广场上、家里摆满各种造型刚做好的陶罐,茶具、蚊香台、存钱罐。不算精致的手艺,没有丰厚的收入,但是足够简单的生活,让这个村子有了五百年血缘情结和生息繁衍。
穿梭在村落里,看看这里的工匠用心劳作。
体验“慢轮制陶”的简单慢生活。
和睦土窑随着现代生活用具的普及,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慢轮制陶”只是在平时教学、体验或外出展示的时候才派得上用场。现在,也只有少数几户人家还继续用古老的技艺在制作陶器:取土——踩泥——揉泥——刮泥——拉坯——晾坯——彩绘——装窑——烧制。
取土:传说一个湖北师傅,来到和睦,见此地泥图粘而带韧,泥质优良。便在此地搭棚制坯,生产泥烙壶。取土一般在农田的某处挖坑,取表层一下的硬土。土质有好坏等级,最好的是“五色土”。即一处有红黑白绿黄等物色。这种土含有腐植质和矿物质,适合烧纸淘气。
踩泥:取来的泥,夹杂着小石子,色调也不均匀。需要三道工序把泥进行加工。第一道便是踩泥:在一个20厘米深、长宽约2米的池子,将土放入池中兑水。家里的农妇牵着牛绳让牛在池中来回反复踩踏,将泥踩匀。看见小石子要随时捡出,挑出粗糙颗粒。
揉泥:踩好的泥放到筐内,用扁担挑回作坊,取一团放在一个台子上,像揉面一样用力搓揉,边揉边检掉其中的小沙子。
刮泥:用扁长木条刮泥,刮的过程中将混杂其中的遗漏的沙粒再次拣出来。
拉坯:一张木凳,一个慢轮,取少许泥料放于慢轮上,脱掉鞋子用大拇趾拨动慢轮,四千年的制陶术便开始了。大拇趾和两只手上下协作,期间不时用脚拨盘沿,使盘保持转动,一个泥罐便初见雏形。塑好形后,用一根铁丝绕土陶一周,去掉多余的部分,再用一块布条蘸上水轻轻贴于器壁,大拇趾轻轻一拨轮盘,一个器壁光滑、器形规整的土罐瞬间便坐落于轮盘上!
晾坯:坯体放在木板上,放在阴凉处或暖阳下风干,直到里外干透。放在烈日下暴晒,会受热不均导致坯体开裂。
彩绘:然后就是给泥坯绘花纹。竖纹、斜纹、花式纹理,你可以随意选取一种花纹,轻轻绕泥罐这么走上一圈,古朴、简单的泥罐瞬间便增色不少。
装窑:装窑须2-3人同时进行。层层摞高,大的在下,小的在上。
烧窑:烧窑用的柴禾有讲究,最好用松脂,产生的火焰温度比较高。柴禾都是方圆十公里内的山区农民挑来的。烧一窑,要用掉500公斤左右。烧窑时,用砖将入口封死,敷湿泥密封。留一个投柴口。烧纸陶器时,要烧七个小时,坯体呈红色半透明状。如果要烧纸黑丝的泥烙壶,则在停止投柴后,堵死通风口、灶口,闷上一天一夜。
几道工序,出窑成品。
带上制陶人的温柔匠心回家。
大部分的陶器产品是生活必需品。生产一窑陶,也需要50天上下的时间,家庭作坊的模式,不足以让制陶人富裕一生,但却绵长有力的孕育着一方。
出窑的陶,它的质感、表面呈现有着很强的年代感!而一些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