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失传的内蒙古清水河瓷艺
2016/5/12 16:56:29
张选正在做新的陶瓷制品
“南有景德镇,北有清水河”,曾经的内蒙古清水河瓷业盛极一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之前。上世纪末,清水河陶瓷进入“亚运村”,出口到日韩等国。这与张选的祖辈从山西传入内蒙古的“瓷州窑系”亦有关系。如今拥有北方“瓷州窑系”的杰出代表——清水河瓷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内蒙古有技师项目,我正在申请工作室,作为传承和创新基地。”被称为内蒙古陶瓷业最后守望者的张选对《北方周末报》记者说。
张选所说的“工作室”是内蒙古建立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资金及场所等。技能大师为某一行业技艺精湛,带徒传技方面经验丰富,具备自治区高级技师等称号。
2006年,张选荣获内蒙古人民政府授予的“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不让老祖宗的瓷艺消亡,我们要对技艺推陈出新。”张选说。
清水河瓷业名噪一时
今年77岁的张选是自治区级非遗黑矾沟瓷艺代表性传承人,面对内蒙古已辉煌了400多年的黑矾沟瓷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10多年来,张选通过修建博物馆、研发瓷艺品等方式,希望重拾濒临失传的瓷艺,让清水河陶瓷再放异彩。
“再过3年就80岁了,真有些力不从心了。”张选略显焦急地说。
3月23日中午,张选在清水河县教书的女婿带回两个好消息。清水河县职业高中已开设“陶瓷专业”,正在面向全区招生。另一个消息是,区外一企业将和张家人商讨合作事宜。
饭桌上,一家人的讨论就此展开。张选说:“如果能申报成工作室,我将招收徒弟创新瓷艺。”一旁的女儿打趣说:“谁愿意和你学瓷艺?现在不挣钱没人愿学。”这个观点得到了女婿的认同,“现在招学生都难,没人愿学这专业。”
张选沉默不语,一旁的女婿掩嘴离席。听说记者来采访清水河瓷艺,张选催促老伴带上镇痛药,执意带记者去曾经辉煌一时的黑矾沟古窑遗址探访。窑沟乡曾是清水河最大陶瓷生产基地,窑沟乡不远的黑矾沟是制瓷业发源地。沿着黑矾沟一条河谷前行,可以看到16座“馒头窑”坐北向南,依坡而筑,这是清水河人最早烧瓷的地方。
在这个仅有一户人家的小村,仍然可见用缸罐垒砌的窑洞、院墙和烟囱,整个村子俨然是一座“瓷都”。黑矾沟保存尚好的宋、元、明、清古窑址群近20座,2008年古窑址被国务院“三普”办公室列为重大新发现之一。
当汽车驶抵黑矾沟一片古窑遗址旁,张选说:“到地方了,这是我设计的瓷窑,这是我家的手工作坊。”张选站在古窑遗址中,曾经的辉煌依稀可见。“光骡子就有50多个,几百号工人,人声鼎沸。”如今,古瓷窑难写曾经的辉煌,有的已坍塌破败,曾经红极一时的清水河瓷业荡然无存。
“磁州窑系”难系血脉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今山西省保德县、临县等地的难民逃荒来到黑矾沟一带求生,后在这里发现了瓷土和煤炭,于是就地打崖、挖泥、掏炭,开始研制陶瓷产品,制瓷业就此发展起来,到乾隆年间已形成一定规模,清水河瓷器开始声名远扬。黑矾沟盛产日用白瓷,属于六大名窑中的“磁州窑”,分为粗陶、细陶、炻器3种,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选的祖辈是从山西来到清水河的,也是从山西传入内蒙古的“瓷州窑系”第五代烧瓷传承人。张选一家人与陶瓷打交道,对清水河的陶瓷历史了如指掌。1940年,张选出生在黑矾沟村,两处旧窑就是张家的作坊。11岁时,张选白天看师傅们制瓷,晚上偷偷和泥捏瓷,从此与黑矾沟瓷艺结下不解之缘。
张选父亲用骡子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