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喀左紫砂千年积淀成产业
2013/5/16 12:06:14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大凌河上游,水土丰厚,人文历史悠久。震惊中外的喀左·中国暴龙化石让这块古老的土地扬名海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科研第四号”、距今约15万年前的古人类居住遗址鸽子洞,使中华文化历史向前推进一千年;“中华第一坛”东山咀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出土的无头孕妇陶塑像及大量彩陶,向世人昭示了喀左悠久的制陶历史。
喀左县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境内紫砂土、耐火黏土、膨润土、高岭土及珍珠岩、辉绿岩、硅石、方解石等陶土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已探明的陶土储量达10亿吨以上,其中的紫砂泥为上乘原料。宜兴陶瓷协会会长史俊堂到喀左县考察紫砂产业后提出,喀左紫砂土为上等的紫砂工艺品生产原料,可以和宜兴紫砂土媲美。来自宜兴的高级工艺美术师、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周占群先生经过三年多的制壶实践,认为喀左紫砂原料和宜兴紫砂原料没有区别,甚至有的原料品质还好于宜兴。央视《寻宝》栏目资深鉴赏专家蔡国声教授对喀左原矿泥料做了鉴定,认为“喀左县的紫砂泥料浑朴深厚,透气性强,不需要添加任何色素即能形成天然水色,经过艺术加工,极具收藏价值。 ”浙江龙泉、江苏宜兴工艺美术大师介绍,鱼裂纹系列辽青瓷产品只有喀左的陶土原料才能烧制而成。
坐拥优质的紫砂土资源,喀左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保护性开采,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政府统一办理采矿证,将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优质紫砂土主要用于制作紫砂工艺品,普通紫砂土用于制作紫砂日用品,较差的紫砂土和陶土用于制造建筑陶瓷。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紫砂工艺品、日用品和建筑陶瓷系列,打造北方地区最具知名度及影响力的紫陶之都和北方地区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至2012年底,全县有紫砂生产企业及作坊45家,实现产值2.8亿元,实现利税4500万元,安排劳动力就业3000人。
近年来,喀左县委、县政府将打造紫陶文化产业列入重要日程,就如何传承紫陶文化、提升产品文化内涵、打造紫陶文化产业做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008年以来,陈政高省长两次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三次会见来喀左投资紫砂文化产业的客商,两次到喀左调研,并批示紫砂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 《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将喀左紫砂文化产业列为辽宁省六大轻工产业之一,喀左紫陶文化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文化是产业的生命力,喀左紫砂产业的发展借助历史、民族及各种文化元素,提高产品文化价值,打造文化精品。以中国国画大师范曾亲笔题词的“花鸟源头”系列紫砂壶作品,体现了朝阳“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的化石文化;以“玉猪龙”形体为代表的系列紫砂壶作品,体现了喀左红山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辽青瓷系列产品在继承原有陶瓷特点的同时,融入了游牧民族的特有文化,取之于大自然的天空、山水的自然色彩,是红山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红山泥人为代表的红山泥塑不仅传承了东山咀红山文化历史,而且与本地的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民俗相结合。
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喀左紫砂积极借助各界文化名人肩膀,提高产品文化价值。爱新觉罗·溥杰曾为喀左紫砂题写的 “茶香引兴,缀茗谈诗”;已故的被誉为“国眼”并授予“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的杨仁恺先生曾为喀左紫砂壁画
题的“玉龙紫砂壁画”;央视《寻宝》栏目资深鉴赏家蔡国声题字“厚德载物”;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自星、孙敦秀、王庆新为喀左紫砂题字“茶禅一味、梅香如故、山水之间”等词句及楹联作品都已融入喀左紫砂工艺品中。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