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考古的重大发现及研究的新思路
2010/5/8 19:43:49

    汝窑系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南宋人叶容:《坦斋笔衡》记述:"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瓷,故河北,唐,邓,翩州窑悉有之,汝窑为魁".而后人也往往把"汝窑"列为"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榜首,特别由于汝窑工艺精湛,技艺超群,历来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誉.更由于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器的时限很短,要求甚高,产量有限,传世更少,所以到南宋时就已成为"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长期以来,由于大家对汝窑传世品珍爱有加,所以对其产地也倍加关注,然由于历史文献记载不详,加上汝窑御用传世品碎片也更加难得,所以其窑口产地,早已成为历史之谜.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老一代古陶瓷研究专家陈万里,付振伦,孙派洲等,对汝窑的研究与探索倍加关怀,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最终未果.相继又经过我国古陶瓷研究与文物考古工作者第二代,第三代的不懈努力,一方面继承他们的遗志,踏着他们的足迹,采取新方法,按照新思路,终于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找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了结.现就汝窑考古的重大发现及其研究的新思路等相关问题,论迷如下,就教于诸方家.
    一,三代人寻秘探古
    汝窑从创烧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由于做工讲究,工艺精细,造型多样,富于装饰,不仅为当时广大民间可喜好,到北宋晚期,更受到皇宫的赏识与宠爱,曾一度把它垄断为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品.更由于为宫廷烧制时限很短,仅20年间,产量有限,传世更少.据统计从宋至今汝窑传世品的总数不足百件,且分别珍藏在我国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大型博物馆及其香港私人收藏家手里.由于汝窑稀有难得,历来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寒国著名绘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挥笔写道:"天下博物馆,无汝(瓷)者难称尽善尽美也".更由于汝瓷弥足珍贵,但其窑口产地不详,一直是为古陶瓷研究界所困惑.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老一代专家陈万里,付振伦,孙派洲等古陶瓷研究界的泰斗,高度重视属于稀世珍宝的御用汝瓷的研究及其对妆官窑址的探索,他们曾查阅文献资料,到各大博物馆去鉴赏,观察珍贵的汝窑藏品.上世纪50年代,他们还亲临文献记载中的汝窑发源地—河南汝州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对汝窑的烧造历史及其汝窑窑址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他们尚未解开汝窑历史之谜,便带着终身的遗憾先后离开了人世.值得庆幸的是,新中国逐步成长起来的我国第二代,第三代古陶瓷专家及其文物考古工作者,从前辈们的《中国伟大的发明—瓷器》,《中国青瓷史略》,《禹州之行》,'汝窑之我见》,套摧瓷图录》等遗著中,分享了他们对汝窑瓷器鉴定与鉴赏的研究成果,借鉴并接受了他们的遗志,一方面沿着他们走过的足迹进行深入调查,同时又不断进取,开拓新思路,采用新方法,除进行野外地面调查,还通过科学地考古发掘加以印证,对于采集到的重要瓷片标本,与传世的汝官窑瓷器进行科学测试,从胎,釉配方及其化学成分的数据加以对比证实.在对河南全省范围内深人调查取样的基础上,经认真排比,筛选,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汝官窑的面目终于开始显露.值得称颂的是中央工艺美院的古陶瓷专家叶品民教授,首先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85年郑州年会上提供的论文中予以披露.叶先生曾干1977年与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冯先铭"再次同去河南考察窑址时,曾在宝丰清龙寺(即今清凉寺)窑址附近拾到1片宋代天青釉残片,细看其胎釉,与传世的汝窑瓷器在胎质,釉质及纹片方面都非常相似.后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郭演仪先生化验结果,与周仁先生化验故宫所藏汝窑盘的成分基本一致".从而引起了古陶瓷研究界的关注,1986年宝丰县的邓城宝,王留现两同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