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专家推断:南澳一号可能是泉州人李旦的商船
2010/5/13 22:58:43
惠安县政协文史委负责人张国琳先生今日傍晚通过记者热线报料,他推断南澳一号古代沉船很有可能是泉州人李旦的商船。
他说:“五点推测是李旦的商船,我尽我所知作出分析和推断,希望能引起南澳方面的注意,或有助于帮他们解开谜。”
据分析,船上发现的铜料,与李旦走私铜料历史相符,发现的大炮,也符合李旦作为走私大王武装保护的特征。
万历年间年代相符
记者采访他时,他分析了原因,其一是年代相符,其二是身份相符,其三是航线相符,其四是货物相符,其五,是地点相符。
第一,年代相符。
万历年间是考古学家对南澳一号瓷器和商船的初步判断。
张国琳首先表示:“我认为可能是李旦商船的推断前提都是建立在万历年间这个考古专家初步判断沉船年代的基础上,跨过这个前提就有可能是天启崇祯年间李魁奇与郑芝龙、刘香等海上三大武装走私集团中的某一个。”
李旦是当时国内外影响最大的海商集团首领
第二,身份相符。
李旦就是当时国内外影响最大的海商集团首领。
在明嘉靖年间,中国最大的海商集团首领是汪直,可他在嘉靖年间就被诱杀了,不可能出现在万历年间。其次,他主要的贸易对象和航线主要是在日本。其三汪直的贸易范围集中在江浙一带。而此时历史的主角已换成了李旦,他已取代汪直成为亚洲最大的民间航海贸易集团首领。因此,这只武装商船非常有可能就是李旦集团所经营船队中的一艘。
赞同南澳一号的货物是可能销往东南亚、日本等地的说法和判断
第三,航线相符。
南澳位于南澳岛地处闽、粤、台三省海面交叉点,向北航行可到日本,朝鲜各国,向东可抵达菲律宾群岛,向南越过南海,直达爪哇,印度尼西亚等南洋各国,系闽海入粤海之门户,“为诸夷贡道所必经”。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南澳在明朝有“海上互市之地”之美誉,在明代已是中外舶商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或者说是国际贸易货物的转运、集散中继站与必经之路。而李旦早就是印尼最著名的华侨首领和航运家。无论是走私到印尼还是日本,也不管他是与西班牙人还是葡萄牙人经商,从南澳经过的可能性都相当大。
“从澎湖到南澳,这是李旦所熟悉的航线,也是泉州人很早就熟悉的航线。我的判断是李旦的商船是通过这条航线运出去的。他是荷兰人入侵中国占据澎湖时中荷两国的调解人,正是荷兰人听从了他的建议才撤往台湾,才有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之事。另外,历史上(清朝)就有两位惠安人任过南澳总兵,一个是张勇,一个是阮钦为。
我更赞同南澳一号的货物是可能销往东南亚、日本等地的说法和判断,而不赞同是中国商船直航非洲等判断。”
与李旦走私铜料的历史相符
第四,货物相符。发现的铜料与大炮。
2010年4月9日“南澳Ⅰ号”出水打捞的瓷器大都是克拉克瓷,产自福建漳州,有专家已鉴定不少瓷器来自漳州的平和窑。媒体还披露,从“南澳Ⅰ号”上还出水了较为稀有的铜材,还有大量铜钱火炮涉嫌武装走私。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南澳Ⅰ号”考古现场领队孙键猜测“南澳Ⅰ号”很可能是一艘武装商船,是只武装走私船。
张国琳认为,船上发现了铜料,这是明政府禁止出口的,属于走私性质。这正符合李旦的所作所为,符合有关他的历史记载。专家还发现有大炮,也符合李旦作为走私大王武装保护的特征。
货物相符。从船上发现有走私铜料来讲,与李旦早就走私铜料的历史相符。
当时的海上贸易贩铜出海是有可观利润的。因为明朝时期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度,银两可以兑换大量的铜钱,而这些铜钱在海外很多国家甚至是作为硬通货来使用,铜料在国内的价格远低于东南亚甚至印度洋一些国家。所以,李旦走私铜料不仅是有前科,而且也在情理之中。
岩生成一在《明末侨寓日本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一文中记载,平户之英国商馆馆长Richard Cocks一直与李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