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西沙沉船出水 遗址明显经渔民盗捞
2010/6/14 21:42:44
元青花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瓷器品种,它的出现与繁荣打破了宋代单色瓷一统天下的局面,自此开创了彩瓷的先河。
西沙出水的元青花,绘画笔法飘逸盎然
2010年5月,中国水下考古队在西沙群岛永乐环礁调查,惊喜地发现了一处元青花沉船遗址,出水180件珍贵的元青花瓷片,这是中国水下考古22年来首次发现元青花。
此次发现元青花的遗址明显经过盗捞。
2005年7月12日,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拍出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以当天的黄金牌价估算,相当于两吨黄金。
时光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元青花开始在世界拍卖界屡屡拔得头筹,一次次创下拍卖新高,也让世人开始重新审视一个大元蒙古统治者时代的青花瓷。
2005年 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现场,一件高27.5cm,直径33cm的元代青花人物图罐———“鬼谷下山图罐”,竟然拍出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若以当天的黄金牌价估算,相当于整整两吨黄金,续写了元青花的不朽神话。
元青花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瓷器品种,它的出现与繁荣打破了宋代单色瓷一统天下的局面,自此开创了彩瓷的先河。
元青花惊世出水
中国国家博物馆孟原召博士介绍,青花瓷在元代并不流行,直至明初还被称为“俗甚”,青花瓷惯有的蓝色并不为大众所接受。
据资料记载,青花瓷并非被元朝皇室所使用,在明清两朝的皇宫收藏中也没有太多元青花的留存,在传统的瓷器收藏记录中也很难找到元青花,相反,元青花旧藏屡屡在海外现身。
2010年5月,中国水下考古队在西沙群岛永乐环礁调查,惊喜地发现了一处元青花沉船遗址,出水180件珍贵的元青花瓷片,这是中国水下考古22年来首次发现元青花。
孟原召回忆,考古队根据渔民提供线索发现该遗址,此遗址明显经渔民盗捞,表面散布圆形和不规则形盗坑,深约0.5-1米左右,为小艇螺旋桨吹打所致,海床翻动较大,表面散落元代德化窑瓷器、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器和青花残片,及龙泉窑青釉瓷器,遗物分布较密集,采集到的瓷器有青花、青瓷、白瓷、酱釉等,年代有元、明两个时期。
经过多天的重点调查,考古队采集到较多元代青花瓷片、卵白釉瓷片,器形以碗、杯为主,还有瓶、罐、壶等器残片,通过可科学细致的标本整理,考古队认定与元代集宁路等遗址出土元代青花风格特征一致,确认景德镇元青花无疑。
元青花的传奇身世
元代集宁路遗址与南海元青花惊世出水有何关系?
据了解,这个名为集宁路的元代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巴音塔拉镇土城子村。路,为元代仅次于行省的第二等地方行政区划。
史载,位于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交接地带的集宁路当时为榷场(元朝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公元十四世纪中期毁于战火,官民逃避战火时窖藏了许多瓷器,因此这个古城的文化层得以完好保存,出土瓷器也较多、较完整。
元代集宁路瓷器窖藏,属于考古发掘出土,具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加之古城时间上的上下限及空间上的具体范围较为清楚,所以元代集宁路遗址出土的瓷器,就为元代瓷器的断代提供了一个准确的界定标尺。
福建晋江市博物馆外销瓷研究人员林青哲认为,元代不过百年,青花瓷器刚刚出现不久,本身数量少,精品少,存世就更少了。加之,元青花长时期被混同于明代早期青花器物之中,未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与判断,这就给元青花的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作为当今无可争议的国宝级文物,元青花在中国曾经长期无史可稽、无人所识,而真正让其走进公众视野的却是一个外国人。
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撰文介绍了一件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象耳瓶;1952年,经美国人波普博士的研究,一大批元瓷从混沌的历史中剥离出来。
大约又过了20年,元大都窖藏遗址、江西丰城凌氏墓和江苏金坛的元明墓,先后出土了带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