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的调查与发掘
2011/1/18 22:16:35
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的调查
东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发源于浙江省西部的天目山脉,迤逦向东,流经临安市东部青山湖地区,在杭州市余杭镇折向北边的良渚文化中心分布区——良渚、瓶窑一带,穿良渚古城的西北角至德清境内,纵贯德清与湖州中部,在湖州市区与西苕溪汇合,向北注入太湖。所经的流域是西部高大的天目山脉向东部太湖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低山起伏,山上有丰富的瓷土、烧料,山下河网密布,运输便利,制瓷条件相当优越。以往考古调查资料表明,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中游地区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最重要分布区,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窑址,不仅规模大、产品质量高,而且大量烧造仿青铜礼器与乐器的高档产品,许多器物几乎可以与汉代青瓷相媲美。但东苕溪中游商周原始瓷窑址群中,商代窑址的发现与研究一直是薄弱的环节。
2010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瓷之源”课题组会同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对东苕溪流域商代原始瓷窑址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发现商代窑址20多处,集中于两个区域:德清龙山片区与湖州青山片区。
龙山片区商代窑址群与春秋战国时期窑址群基本重叠,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内发现窑址近10处,产品以印纹硬陶为主,少量原始瓷器。印纹硬陶器类较为单一,多为器形巨大的罐或坛类器物,高领、圆肩、深腹,凹圜底或低矮大圈足,通体拍印云雷纹,纹饰细密、排列杂乱;内壁密布拍印纹饰撑垫形成的凹窝。器物胎色较深,多数呈深灰或紫红色,胎质细腻,火候较高,部分器物肩部有极薄而不均匀光亮层。原始瓷器数量较少,可见的器形均为豆,豆柄呈高喇叭形,胎色灰白,胎质细腻坚致,火候极高,豆盘内壁有釉,釉层较薄,有一定的玻璃质感。
青山片区位于龙山片区的下游,两地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面积与龙山片区接近,目前发现商代窑址10多处,按产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接近于龙山类型,以印纹硬陶为主,器形主要是大型罐或坛类器物,但胎质多呈桔红色,云雷纹方正规则,排列整齐。另一类几乎纯烧原始瓷,产品主要有豆、罐及盖、尊等,豆既有宽沿、深腹,足端带三个半圆形缺口的早期形态,也有敛口高圈足的中间形态与直口高圈足的晚期形态。胎色灰白或青灰色,胎质细腻坚致,火候高;釉层明显。代表窑址有南山、周家山窑址等。时代初步判定最早从商代早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代晚期。
上述调查资料表明,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东苕溪中游也是国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仅见的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分布区。
南山商代原始瓷窑址的发掘
南山窑址(原称老鼠山窑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林镇南山村西边约100米的小山上,属湖州青山片区。窑址所在小山海拔仅16米,地处东苕溪畔,山坡近处有河道与东苕溪相连。由于湖州市新农村建设,南山窑址所在区域划入平整土地范围,以作新南山村村址,窑址面临毁灭性破坏。2010年3~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湖州市博物馆对南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窑址有两处,分别位于小山的西北与东南坡,各自编号为第Ⅰ与第Ⅱ号地点。此次发掘主要针对西北坡的第Ⅰ号地点,东南坡第Ⅱ号地点仅作小规模的试掘。
窑址遗迹现象较为丰富,本次发掘共揭露窑炉3条、灰坑8个、贮料坑2个、水沟1条、柱洞若干,出土大量的原始瓷标本,以及部分可能作为窑具使用的器物。发掘资料表明,南山窑址是商代一处几乎纯烧原始瓷的窑场,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窑址地层堆积丰富、窑炉保存完整、产品瓷土作胎、人工施釉痕迹明显、器物演变序列清晰,是目前已发掘最早的原始瓷窑址。
窑址废品堆积分布范围不大,约400平方米,主体堆积最厚处超过1.2米。地层丰富,叠压清晰,早晚关系明确。地层最厚处划分为15层,出土器物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