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景德镇仿古瓷的产业链
2012/4/27 21:19:07

  每周一、二的早上,景德镇国贸附近,许多人聚集起来,除了从四面涌来的板车、三轮、小卡车外,还有好多外地人和老外,他们大约5点就到了,等着从车上卸下摆在塑料布上的各种碎瓷片、真假古玩,好第一时间淘到真货。当地人习惯把这里叫作“鬼市”。
  仿古瓷流通市场
  在“鬼市”,能见到不少真假难辩的“古玩”,不过来自不同年代的瓷片通常是真的。当你拿起任何一块,卖家几乎都直接说出其生产年代、年号、瓷器的工艺特征等,顿时让人对教科书上那些遥远、冰冷的人物典故,有了生动和感性的认识。上午10点多钟,早市散场。
  不远处近邻景德镇火车站的地方,是全国仿古瓷“大路货”云集之所——樊家井,它以中低档的仿古瓷销售为主,人们在北京的潘家园、西安的八仙庵、长沙的清水塘都能够寻到其踪影。粗略计算,这个不足3000人的地方,有500余家陶瓷作坊和店铺,平均6个人就拥有一家作坊,数量之多令人咋舌。作坊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当地农民自己雇工人开的,一部分是当地农民把房屋出租给外来老板开的。
  樊家井的瓷器店面分类清晰,仿不同期和品种的店铺往往是独立的,如仿元明青花的店铺、仿清代珐琅彩的店铺、仿民国粉彩的店铺等,这些店铺和作坊往往雇佣技术熟练的工人。仿古瓷店铺的分工细化,这样便于掌握技术并大量生产,且有利于产品仿制得更到位,还可避免产品过于接近而影响销售。作坊在生产上也是分工明确,有些作坊专门生产白胎,有些加工青花等釉下彩瓷,有些加工粉彩等釉上彩瓷,这样划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樊家井并不大的生产空间。
  除了上述的生产和销售窗口,樊家井还拥有几十家特殊的店铺,即“做旧”加工店,它们是构成樊家井仿古瓷完整产业链中必可少的一环;因为未加工的做旧仿古瓷只能作为工艺瓷出售,价格亦将大打折扣。所以这些店铺由一些做旧修复技术高明的师傅开设,往往是一个人开一家店,比的是各自拥有的技术和绝活,他们将送来的仿古瓷进行后期加工进行做旧。此外,一些不开店铺的“自由人”也是樊家井离不了的“能人”,他们是那些水平很高的画工或写款师,哪家需要去哪家,收入不菲。
  樊家井有个奇怪的现象,一旦自己的产品得到市场认可,作坊老板就会关闭街面上的店铺,离开樊家井,在自己家中作业。因为有了名气,他们只等顾客上门采货。这种原由,一是这些老板担心自己的技术被同行窃取,也担心樊家井“大路货”招牌影响了自己产品的价位。
  其实仿古瓷也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低端产品一般在樊家井、古玩市场活动。在凉山树、罗家坞、筲箕坞、莲花山庄等区域,聚集着景德镇水平最高的仿古瓷艺人。(冯先生说,有一个上釉的专家,自己有上万种配方,已70多岁基本隐退了,景德镇单一的高手多,全面的高手并不多。)它们由技术顶尖的高仿大师制作,仿真度达到90%-95%,一些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商人,往往会选择其中一位,每年出资数百万元“包窑”,其一年仿烧的产品全部归“包窑方”所有。一般这样的顶级作坊一年只生产十几件甚至几件精品,失败的作品全部销毁。当这部分作品流入市场后,甚至会进入大型拍卖会和知名画廊(国内外皆有),以假乱真,单件价格往往高达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
  据曾在古窑工作的冯先生介绍:“景德镇民间追求效益,不追求名誉。他们通常只顾自己制作,不管卖给谁。作仿古瓷的艺人,让最权威的陶瓷专家都上过当。卖给专家20万,对方还以为是真的。”当地人在传讲这种故事的时候,更多是炫耀景德镇仿制技术的高超,他们眼里的专家更多是懂得很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