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龙口述史——我的陶瓷艺术室
2015/2/8 18:07:56


        20世纪80年代的陈扬龙
    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画画
    2000年,女婿陈志强提出想办自己的瓷厂,我就从上海回来支持他。那几年条件艰难,我也逼得自己创作了许多作品,一直在探索、寻求新的表现手法。我认为自己的作品还不是太固定,也还不是太成熟,有人很喜欢我的牡丹作品,为此女婿的厂里常要设计牡丹,而我不希望总为市场而创作,不断地重复。太熟的东西不想画,想走一些生路,再回过来画可能无形中会有些启发,更能勇敢、虔诚地画出一些新的形式来。因此,我想利用余生在艺术上认真追求,使自己能够再提高一步,留些作品,培养一批人才,对釉下彩事业作点贡献。2006年,我被评选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颁奖典礼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就提到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要多出好作品、多培养人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我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成立了一间工作室。大女儿在工作室做我的助手,帮我—起带徒,儿子负责成型工艺,儿媳传承装饰技艺,他们都在身后默默地支持着我。

    2011年陈扬龙向清华美院教授张守智汇报一年来研究新颜色的成果
    由于基本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搞的,我的创怍也进入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其实画中国画有个特点,越老画得越好。但这也要看年轻有没有积累,如果年轻没有积累,就会越来越不行。有的画家技巧很高,但总觉得差点什么,我认为他们所差的就是生活。有了生活的切身感受,作品才能更具有表现力和生命力。
    我在创作《何荷瓶》这件作品时,刚手术后不久,身体不太好,感到时间越来越不够,想画的东西却很多,我便想以枯荷叶与鲜荷花的“此枯彼荣”来表达我在古稀之年以衰残的身体对艺术真诚而饱满的追求。后来有人问我生活中的荷叶都是向上的,为什么我把荷叶画成向下的,我说:“荷叶向下是想表达为人要谦卑,唯谦受福。”其实人很渺小,放在大自然中如一粒微尘,绘画只是雕虫小技,取得一点成绩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自夸的。
    我很少对着自然进行创作,只有在我的写生中,对自然作如实描写,去研究自然,理解自然。创作时,我是凭记忆和技术经验去作画的。例如画《春满人间花缸》时,因为这个造型稳健大气,我想牡丹的题材比较能与造型吻合,于是将多年写生沉淀在心里的各
种牡丹进行概括提炼。我创作时不喜欢翻阅资料,它会局限我的思维,但创作完之后。我会看看其他人是如何表现的,这样取长补短,总希望下—件作品会更好。
    晚年的作品,是我一生艺术经验的总结,在认识上也慢慢有了“画什么,怎么画”的感慨。我不想总画自己熟悉的题材,我也想去创作,即便是不成熟,但探索没有停止过。有的时候画一些新的形式,或者放下创作研究一些新的工艺,再回过来画自己创作的题材,可以出另外一种效果。我在创作《人间国色瓶》之前,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配制了90余种釉下复合色料,惊喜地发现当中有一两种颜色灰调淡雅,有如玉般的厚润感,而传统的釉下色料如果乳浊性很强,颜色就比较板。水分感就不足。我运用色彩的这个特点,使牡丹在浅淡中也能体现出它的水润与深厚。
    艺术工作者一生能有多少件满意的作品?我自知难以找出几件,但它们记录了我一生的成长。我几乎天天都在创作,从来没有疲厌。除非生病坚持不住,只要坚持得住,我都愿意创作。慢慢地画,不好再改。
    我很喜欢“造物忌巧,待人以诚”这句话,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我的生活与创作。从不模仿抄袭,也不追求时髦,始终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画画,并愿以此度过余生。
   
 
    洪江学生来醴陵与陈扬龙家人合影
    带徒体会:一门深入,由点到面
    “教学相长”,这是老祖宗们教导我们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r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