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uo;,只管自学,不教别人,这个心量太小了,也会阻碍自己的发展,导致很多问题不能突破。孔子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我们学艺的人如果傲漫、吝啬,不肯成就别人,怕别人超过自己,那么即使有所成就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我从23岁起就一直带徒弟,希望徒弟都能有所成就,都能成为贤才。然而,在这个带徒弟的过程中,我自己的收获却是最多。
    1966年.在内销瓷改革工作中,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以培训班的形式为各厂培训了数百名操作人员,我是主要骨干。第一次给县里各瓷厂的彩绘人员培训“以印代画”的操作方法,办了3期,每期1个月。在第一期的培圳班中我挑选了两个比较好的学生做助手,让他们指导后两期培训班的实践操作。我发现学生们有了承担的责任,进步就决。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再来问我。有时一些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只有自己琢磨或者找师傅请教,这个过程也让我不断提升。
   
 
    李小年《山茶花》写生稿
    后来,因为“薄施淡染”技法逐渐成热,就开始带学生系统地学习。我对自己、对学生的要求部是要扎实、稳健,不能大跨步。“文革”期间的《工艺美术参考资料》这本书由我负责主编,收集了邓文科、李小年、邹传安、熊声贵等醴陵瓷从业人员中较好的白描画稿,作为内部资料使用。书出来以后,大家反映不错。广州美院还把它纳入了基础教材。后来,每次教学我都选择书中李小年的《山茶花》作为学生入门的临摹范稿。
    这些年来,我也体会到学习不能贪多,而撒得太广,学得就不扎实,还容易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要有针对性,突破一点,一点通了,其他问题就能如法炮制,迎刃而解。最初3个月里,学生每天都是临摹这张画稿,我的基本要求是临摹100遍。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毛笔的特性、学会如何驾驭毛笔,然后再教他们如何用线。有的孩子为了快速提高,晚上会自觉练到12点才肯睡觉,渐渐地就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定力。等他们有一定功底了,就开始进行泥坯上的工艺练习。不断地重复勾勒一张图稿,这个过程很枯燥,也很艰苦,但却能让学生在当下以最好、最直接的方式掌握绘制工艺,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获。
   
 
    2005年陈扬龙带学生写生
    等勾线比较稳健了,进而上坯练习。从平面到有弧度的坯体大概有1个月的适应期,以后就逐渐比较自如了。分水是釉下五彩工艺的精髓,通过勾线打基础,两年左右就能开始学习分水。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进度,我会设计一些适合他们学习的画面,帮助他们提高,有计划地让他们在工艺上一步步落实,巩固基础,并鼓励他们自学。业余时间,除了让学生临摹、写生,还会加强他们德行的培养。要做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先做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德高才就高,没有德行,才华越高越危险。
   
 
    陈扬龙指导学徒临摹白描作品
    目前,醴陵瓷业产区看上去人才济济,实则命若悬丝。现在年轻一辈大多不愿意沉下来认认真真去学习传统工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所以很多中青年工作者技巧虽然很高,却没有扎扎实实的工艺基础,越往上走越难。因此,在我的艺术室成立后的5年中,
我用了很多精力来培养后学。自己总结了—句话:“在传统中学,在工艺中练,沉下去;在自然中悟,在时代中立,走出来。”我对学生的培养也是要求“学、练、悟、立”,就是希望釉下五彩技艺真正后继有人。人生在世能活百年的不多,时间很短促,提拔后人,栽培后人,成就后人,全心全力帮助下一代,做好传承,我认为这是最伟大的事业。这样的一生才没有虚度,才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厚积薄发:经验来自积累
    我的创作历程是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历程。自1956年参加工作以来,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