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源自于一次偶然,陈扬龙前几年到京开会,散步天坛偶遇月季盛开,为生平未所见,兴奋之余竟忘记了自己的病痛,将其强记心头,成了创作《长春瓶》的“源头活水”。此瓶简洁明快、清气袭人,耐人久观。
    轻、薄、透、雅,充分体现釉下彩的艺术之美
    作为釉下彩瓷的重要品种之一,醴陵釉下五彩有较为明显的艺术特色,其釉面润泽,釉胎白里泛青,水灵通透,品鉴它让人恍悟有一种“从闹市走向山谷”的平静感,另一方面,醴陵瓷提供了与古瓷的古朴凝重、深邃沉稳所不同的“另外一方面的美”,鸟语花香、清气袭人、精巧轻快。陈扬龙将釉下五彩的这个优良传统发挥到极致,他的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轻、薄、透、雅”,形成的主要原因与瓷泥、釉料、颜料、烧制以及“双勾分水”的彩绘工艺等重要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在原料的选择上,由于自然资源的减少,陈扬龙不断地在全国各地寻找优质的瓷泥加以实验研究,并通过自己后期的调配、筛选、制作,让泥料更加精纯,使瓷胎保持温润类玉的质感。
    其次,陈扬龙对成型与釉下五彩的结合有自己独特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醴陵瓷的作品成型比较粗重,不能很好地体现材质美,他觉得很遗憾。他对坯体和材质的要求相当高,也就不愿像其他很多瓷艺大师那样到外面买坯来画,十几年来他潜心研究注浆成型工艺,自己选料,自己成型,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尤其是小件坯体成型非常讲究,通透如纸,将釉下五彩瓷含蓄内敛的材质之美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陈扬龙处事低调谦和,这种内敛的气质也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他很少有大红大绿之作,而选择灰调淡雅的色彩装饰来体现他宁静安详的内心世界。陈扬龙从事釉下彩研究50余年,对釉下彩了如指掌,他在装饰上使用的色料经过深思熟虑,使其发挥到最佳效果,艳而不俗,清新淡雅。 
2010年作品《人间国色瓶》
    釉下牡丹别样美
    陈扬龙在创作对象的选择上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喜爱,爱画牡丹,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世人称他为“牡丹陈”。1975年,陈扬龙随省里组织的各陶瓷厂矿的美工到菏泽集体写生,被牡丹的美深深地震撼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并乐此不疲,一直到晚年。三上菏泽画牡丹的经历给他留下了大量写生画稿,根据画稿他设计了不同的器型,如《富贵吉祥瓶》《黛玉瓶》《翰墨遗香笔筒》《人间国色瓶》《翠玉瓶》等等,虽然是不同时期的同一题材,但并不雷同。随着陈扬龙阅历的增加,他的这些牡丹写生作品里也流露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他把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体现在绘画与瓷艺的完美结合上。它们的问世,使醴陵釉下五彩作品有了新的内容,增添了有现代特征的装饰图案,富有独特的工艺效果和新颖的艺术特点,这也正是陈扬龙对醴陵釉下五彩工艺的贡献和装饰变化的努力。    陈扬龙在绘制《盛世牡丹瓶》
    2010年作品《盛世牡丹瓶》 
    陈扬龙设计创作的《盛世牡丹瓶》,阔口,短颈,丰肩,通体彩绘牡丹。为达到器型与图案创作完美结合的绝佳境界,陈扬龙专门设计了这款器形。以有“国花”美誉之称的牡丹花为题材,寓意海峡两岸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一个中国。著名陶瓷专家、故宫文物研究员叶佩兰女士品评此件作品: “瓶型庄重优雅,衬托釉下五彩瓷器特有的高雅品味,观音菩萨的出尘离俗、追求至道、吉祥慈悲、纳福含瑞的意味呼之欲出。”她盛赞此件作品创意别具匠心,不仅是传承了中国几千年陶瓷文明的集大成者,更是传承和创新的神来之笔。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凭其对湘楚文化的深刻浸润,以98岁高龄,为该作品书写“瓷道”二字。
    作品《春满人间花缸》为其设计中的经典之一,造型简练,构图严谨。画面中花枝叶的俯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