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穿插、疏密对比、起承开合、留白大小等都经过反复推敲,较好地展现了“万花一品”欣欣向荣的高贵气质。釉下五彩是极其复杂的手工技艺,高温中发色不稳定以及烧制气氛中各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种种困难,都需要逐个克服。陈扬龙常说: “一个人做不好,但一个人做得坏。”此作品也正体现了釉下五彩所蕴含的群体智慧之美。他摒弃了大红大紫妖冶媚俗的旧套路,独创一种淡而不薄,厚而不滞,艳而不俗的新画风。他以自我心灵对牡丹的独特观察和感受,准确地把握了牡丹生机勃勃、神态各异、情趣盎然的高贵和清雅气质,故其笔下的牡丹瓷画令人赏心悦目,彰显出庄重而饱满的画面,洋溢着温馨喜庆的色彩,饱含着别致而耐人寻味的意蕴和音乐般的韵律感。而其笔下的《白牡丹》,楚楚动人,宛如月光下的素衣仙女,有一种朦胧美,显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现代美学修养。
    陈扬龙将毕生所绘牡丹用瓷艺表现出来,达到器型与装饰融为一体,将对牡丹的热爱转换成了一件件优秀的牡丹釉下五彩陶瓷作品。他有一个心愿,希望将来能创作出更多的牡丹装饰的釉下彩作品,建一个“扬龙牡丹陶瓷馆”,为世人留下更多美好的釉下五彩作品。 
1996年作品《方肩牡丹瓶》
    薄施淡染,把釉下彩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陈扬龙15岁师从一代宗师吴寿祺先生学习釉下五彩技艺,是湖南省陶研所培养的第一批艺徒。吴老先生传授的分水填色是釉下五彩独有的技法,也是整个技艺的核心,因为这种独特的工艺,使釉下五彩在艺术殿堂中占有着一席之地。20世纪50年代,釉下分水主要表现为“单线平填”,它的特点是填色时基本没有色彩的浓淡变化,而是运用不同色块的组合来表现纹样,风格淳朴大方。陈扬龙在学习了四五年传统技法后,就进入了创作阶段,创作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发挥,由于长期的花卉写生,他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方式,便开始尝试如何能让花卉的层次更丰富些。60年代初期开始摸索,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一种层次丰富、水润通透的分水技法,也融入了中国式沉静含蓄的禅学审美理念,后来将此技法命名为“薄施淡染”。此技法丰富了传统的“单线平填”分水技艺,在传承中有所创新。此后他以此技法创作出了许多作品,其中《牡丹瓶》《芙蓉瓶》《凉瓜瓶》《茶花瓶》《春色满园瓶》《国色天香瓶》先后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渐渐地大家都开始喜爱这种工艺绘制的作品。为了推广、传承技艺,陈扬龙开始系统地带徒传艺,直接培养的学生有300余名,很多学生都成了各厂的骨干力量,而徒弟又带徒弟,技艺就在醴陵得到广泛的推广。目前醴陵瓷业中绘制人员近80%都是他的学生,也几乎所有的瓷厂都在运用此技法生产、创作,形成了醴陵当代釉下彩绘的主流表现形式,为醴陵瓷业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研究全面,对釉下彩的整个技艺过程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陈扬龙的釉下彩技艺是随着解放初期釉下彩的挖掘、恢复、发展、普及、提高的过程而成长的,也见证了釉下彩半个世纪的兴衰与发展。特殊的年代也造就了特殊的人才,陈扬龙在陶瓷研究所有机会承担研究釉下彩成型、彩绘、色料、烧成等工作,并常年从事设计与授徒工作。陈扬龙说:“看到瓷器上的一种颜色我就知道它是怎么烧出来的。”这句话毫不夸张,因为他已经在实践中反复的验证过,对釉下五彩的整个技艺流程做过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从接触陶瓷开始,陈扬龙就视其为生命的一部分,从最初的学习到逐步深入研究探索、设计制作,倾尽了他对釉下五彩的热情,他的每一项科研成果,每一件作品无不印证了他对釉下五彩作出的贡献。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