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华:大浪淘沙的过程才刚刚开始
2015/5/26 11:51:05

    景德镇的市场从来就没有理性和科学,包括现在也是。
    从市场中销售的作品来看,也很奇怪,看不见含有“完整陶瓷语言”的作品,陶瓷材料变成了一张纸,成为了绘画的一个载体。从这两年大师瓷的冷清来看,市场正在大浪淘沙。不过,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从十大瓷厂说起
    “体制是一夜之间没了,但市场并没有消失,于是萌生了好多个体户——作坊”。
    以前,有十大瓷厂时,景德镇大部分做瓷器的人都在厂里工作,包括现在的国大师、省大师,他们都是为单位、为体制服务。而当时景德镇的市场,也结合在十大瓷厂的体制下。
    十大瓷厂之前,基本上没有个人作坊,数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了,大家都在厂里上班。现在的国大师即使不在一线工作,也是挂靠在厂里,比如说雕塑瓷厂里有美研室之类的。包括好多人依托在部所里,他们自己不卖东西。
    哪怕十大瓷厂倒闭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上也没有个人的东西去冲击市场。厂只是不在了,但大家做的还是厂里的事。
    在大背景下,体制是一夜之间没了,但市场并没有消失,于是萌生了好多个体户——作坊。不过,作品还是受历史的延续性很强,包括现在市场上大部分的作品,与严格的厂时代的东西没有太大区别,还是十大瓷厂的东西。
    景德镇能生产与市场结合的作品,是从近十来年才兴起的,才萌发一些所谓的艺术市场。
    现在看,大家像艺术家一样活着,我们自己做的东西,有藏家来买。以前没有严格的藏家,也没有严格的艺术家。
    实验性与市场的博弈
    “当初没有市场的时候,大家都在试验。现在有市场后,做出来的东西反而是妥协的”。     
    在90年代末,除了传统的瓶子、瓷板,其实其他瓷器并不好卖。
    我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位圈内很有名的老师,他的经销商曾经以一人几千块钱的价格收了10个人的东西(那10个人里,现在有4、5个都是国大师),然后到马来西亚卖掉。这说明那时候,国大师的东西也就卖千把块钱。
    严格来说,景德镇市场不是一个自发的市场,它是在市场的推动下形成的。现在所谓的一些非常新锐的艺术家,做的东西并没有老先生先锋,以瓷板为例,所谓画瓷板画抽象的人,技术并没有超过李林洪。李林洪30年前就在做那些东西,现在(这些人)做的东西的实验性还没有他强。
    当初没有市场的时候,大家都在试验。现在有市场后,做出来的东西反而是妥协的。
    景德镇市场是个很奇怪很荒唐的市场,一般是一批艺术家出来去做一些探索,初步的探索被世人知道且认可“觉得这种探索有价值”,然后就把市场引来了,市场来了之后,实验性全部消失了。所有的轨迹都是这样。
    瓷板画最初是李林洪、姚永康在做实验,但当“市场”里有人意识到这种新事物的出现后,就开始结合市场需求做改变,于是,瓷板画的实验性全部消失,完全妥协了。
    包括陶艺街也是这样,最初做的也是很个性的东西,然后市场一看“诶,你这东西和传统不一样,还蛮好玩”,然后大批人都来围观了,又来对你提最传统的要求,最后大家又一样。市场需要什么东西,艺术家就去做什么东西。
    市场确实会抹杀个性,其他艺术市场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但没有瓷器这么明显。
    陶瓷传统太厚带来的双面性
    “我们这个门类太小,所有发出的声音,做的实验性都没有得到重视。”
    陶瓷的传统太悠久,大家对陶瓷有着固定思路,包括现在很多人在评点东西,一直都带着很传统的视角。
严格来说,景德镇和艺术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应该算工艺美术。
    以前的瓷器就是工艺美术,和传统的东阳木雕一样的东西。但是,瓷器又有一定实验性,它有一批人在做新型的实验。包括在国外,现代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