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泉:陶瓷艺术的生机
2015/5/26 15:26:28

    2011年《经济参考报》刊登的关于景德镇的报道,“为了重振严重萎缩的陶瓷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景德镇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参与景德镇陶瓷工业……景德镇陶瓷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4年,一篇APEC会议新闻报道中的壮语,“今天,人们依旧可以看到,景德镇陶瓷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无论是景德镇人还是外地人,媒体都在反复用着“生机”这个词,景德镇果真如报道所言,1700年后仍能生机勃勃?此处的问号,我想是必要的。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专程拜访了吕金泉教授。他同意景德镇存在“生机”,但也质疑这所谓的“生机”是否真的能够遇雨勃发而不是胎死腹中。
    一、
  第一个问题是机制。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一直走不出传统销售模式的误区,它还是按照传统的营销理念进行市场推介和运行,这样很难走出景德镇、走出工艺美术品的销售模式,也就很难做大。”艺术家如何与市场对接才是最利于陶瓷艺术发展的,吕金泉认为这在国外已经有成熟的案例可以借鉴,那就是画廊。国外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由画廊来运作,从而摆脱了艺术家又要搞创作,又要搞经营的困境,对艺术的把握不同于市场,一个能把艺术与市场都玩转的艺术家恐怕已经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了。
  无论是政治因素还是市场因素,近几年景德镇陶瓷的现状都是不容乐观的,买家不买瓷,藏家不藏瓷,市场的萧条也让创作者进行反思,这是一个契机,创作者可以利用这样一个空当,重新定位、思考自己的艺术创作。
  在大的艺术背景下,迫使创作者向纯艺术转变。在这样一种陶瓷艺术由工艺美术向纯艺术转型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有足够的储备和心理准备。从事陶瓷创作的画者其“艺术的自觉”会比以前更高,他们能把它作为一种纯艺术去创作,区别于以前“工艺美术”的概念,一天画十几个,把陶瓷作为纯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的艺术家更多了,陶瓷得以纯艺术的形式介入艺术领域。
  很多人到景德镇来觉得没什么变化,这种没变化一方面是城市建设没变化,另一方面是陈列在各大商场、专卖店里的器物没变化,这样一个没有新鲜感的城市与器物难免让很多听闻“瓷都”已久的外乡人感到失望。在此进行陶瓷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就需要反思,如何创作出新的、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陶瓷器物,也许需要转型,使作品呈现出跟以前不一样的面貌,跟自己不一样,跟景德镇的过去不一样,这样的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
  艺术家首先要认清,陶瓷艺术是什么?为什么它不是油画、国画,它就是陶瓷艺术,但它又是艺术的,要理清这个思路,陶瓷是型与画的艺术,这点很重要。 就中国的陶瓷艺术而言,它的器与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这样,陶瓷艺术才称其为陶瓷艺术,才有别于其它的艺术形式。
  吕金泉自己也在不断探索、寻找属于当下的陶瓷表现语言和方式。      2001年,他创作的《花的诉说》获得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展览和评比优秀奖,这是一件不同于今天盖罐的另一种形式语言的表达。“《花的诉说》带有现代陶艺的意韵在里面,通过我的表现找到现代陶艺中国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件作品我所表现的是泥的语言,更多强调陶艺泥性的表达以及陶瓷原始的意韵。虽然有传统元素在里面,但给人的感觉还是很粗犷、豪迈的,这就是泥的语言,离瓷的语言还有点距离。而瓷的语言,简单来说,就是光洁、细腻、雅致,如何找到这种瓷的语言,必须要从另一个角度去切入。”
  作为一个学者型艺术家,吕金泉能用来创作的时间少之又少,但他仍在不断地转变思路,不断地改变,无论是表现形式、技法还是传达的意境与内涵,他坚持用转型来为作品保鲜,使欣赏者从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