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
2016/2/4 12:43:47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馆长朱东明就淄博窑的历史演变、窑场分布以及磁村窑的各时代特征等问题,请教了中国陶瓷馆研究员高岩先生。
    高岩 宗英杰:
    一、窑系的概念
    1、关于“窑系”概念的形成: 
  通过查阅大量考古文献和资料,我们发现最早使用“窑系”一词的是著名古陶瓷专家、故宫先贤、学者陈万里先生(1892-1969年)。
  陈万里先生是第一个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的中国古陶瓷学者。二十世纪的30年代至40年代之间,他与叶麟趾先生对南北方的许多窑址进行了考察,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窑址,并在窑址调查的基础上,对古陶瓷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陈万里先生考察研究的重点是南方的越窑和龙泉窑,叶麟趾先生的田野调查工作则偏重于北方地区,并在调查中发现了定窑、耀州窑和磁州窑等。在陈、叶两位学者的对我国南北方的古窑址的调究查研究过程中,为了说明在相同区域内,烧制相同类型的众多窑场的状况,就把这些生产同类产品的窑址称为某某窑系,于是“窑系”的概念开始逐步形成。
  冯先铭先生在1979年第十期《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七大窑系的主张,他在文章中写道:“各地发现窑址属于宋代的最多。当时南北方普遍兴起瓷窑,尤其集中在两宋都城及附近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名工巧匠聚集的瓷窑逐渐成为名窑,对邻近其它瓷窑产生影响。小窑模仿名窑,烧造具有共同装饰风格的器物,因此逐渐形成带有地域性的瓷窑体系,北方有磁州窑系、定窑系、钧窑系和耀州窑系;南方有青白瓷系(指景德镇)、越窑系和龙泉窑系。”这就是最初七大窑系的来历,其中并无建窑系(并非八大窑系)。
  二十世纪70年代末,中国硅酸盐学会组织全国的古陶瓷学者编写了《中国陶瓷史》,此书于1982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本陶瓷史对此前的古陶瓷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总结。基于当时对宋代制瓷业的认识,《中国陶瓷史》将宋代的制瓷业归纳为六大窑系,即用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类产品将若干窑址串联起来,用来概括在一定区域内生产相同面貌瓷器的众多窑场。在界定窑系的概念时指出:“陶瓷史家通常用多种瓷窑体系的形成来概括宋代瓷业发展的面貌。瓷窑体系的区分,主要根据各窑产品工艺、釉色、造型和装饰的同异,根据他们之间的同异可以大致看出宋代形成的瓷窑体系有六: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后来又有人提出八大窑系,在南方地区加上了越窑系和建窑系,还有人把建窑系改为吉州窑系,或称九大窑系。
  这就是瓷窑体系,简称“窑系”一词的形成过程。
  也有人认为窑系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30年代吴仁敬、辛安潮著《中国陶瓷史》中,那时已经出现了窑系的称呼。如在介绍各窑场产品时即使用了“风”及“系”之概念。如书中有定窑系之瓷瓶、定窑风之瓷盘、定窑系之鸭型水注等。
    2、什么是“窑系”:
  关于“窑系”概念的界定,目前为止,中国古陶瓷研究界仅有任世龙和刘毅两位学者对窑系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1994年,任世龙先生在《论越窑和越窑体系》一文中第一次对“窑系”一词作了概念性的说明,他认为“陶瓷界所谓的瓷窑体系,从本质上说来,即是瓷业发展的渊源流变关系,或曰瓷器的谱系。他由某些各自内涵和外延的瓷业遗存类型的联系关系而构成一种序列形态,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无法再行分割的一个整体”。这是任世龙先生对窑系的定义。
  2004年,刘毅先生在《论窑系》一文中,对窑系一词下了一个新的定义,他认为:“‘窑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