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黄堡窑青瓷艺术成就和地位
2016/3/15 12:09:04

 
 
      黄堡窑是耀州窑的前身,宋代黄堡属耀州治,故宋以后称耀州窑。长久以来,人们对耀州窑的青釉刻花瓷熟知,并公认其为耀州窑鼎盛时期的代表产品,但宋代以前尤其是五代时期黄堡窑的生产状况和内涵知之不详。80年代以后,经对黄堡地区大规模发掘,第一次确定了五代地层,揭露出了五代足迹和遗物,对五代黄堡窑的产品风格和生产状况有了认识。出土遗物中一批胎体细薄、釉色粉青或天青的标本,及底刻“官”款的标本引起了学术界对五代黄堡窑青瓷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对五代青瓷做全面分析阐述。
      一、五代文化层的分布及烧制工艺
  黄堡窑五代时期的遗迹目前发现相对较少,没有像宋代文化层那样普遍分布,也不如唐文化那样深厚,主要集中于漆水河北(西)岸的铜川第四中学校园内,和南(东)岸的现耀州窑博物馆对面一带的半坡上。迄今为止,在这两区出土的五代遗迹有窑址7座、作坊4座、灰坑18个。从出土的遗迹看,五代时期仍是以辘轳拉坯成形为主。以柴薪为燃料,在半倒焰式馒头窑内烧制。不同的是,一改唐代筒匣钵多件叠烧的方式,以漏斗匣钵单件装烧,而且大多全器施满釉。因此,五代产品的支烧痕,不在器内而在器外底,或是外底心有三叉支垫留下的三点支痕,或在圈足底有三处小砂砾堆成的支珠,有的则是施满釉后再将足底刮削一圈。其中,前两种支烧方式是五代时期特有的,加上釉裹全器的特征,这三点成为鉴别五代瓷器的最简便方法。后一种方式五代晚期开始使用,延续至宋代,而且多用于白胎类器物上,有的露胎处可见刷上的护胎水,烧成后呈火石红色。 
  从为数不多的五代文化层中出土的遗物主要有青瓷、黑瓷、白瓷等,其中青瓷占多数,说明五代时期黄堡窑的主要产品是青瓷器。
      二、五代青瓷的胎釉特征
      五代青瓷胎土大体有黑灰胎和白胎两大类。黑灰胎类中有灰胎、青灰(深灰色)胎等。一般颗粒细、质密,很少有气孔,但往往夹杂有黑色小杂点。这种胎土是直接从唐代青瓷延续下来的,经五代到北宋早期还有。在五代,数量占压倒多数。黑灰胎器一般在上釉前施一层白色化妆土。施釉比唐代青瓷厚,质纯,呈色稳定,又不像宋代青瓷那样光亮、透明、富玻璃质感,是一种略带乳浊的滋润含蓄的风格,比唐和宋的青瓷更接近“玉”的感觉。色调以“青”为基础,主要有青灰、青绿与粉青、天青两大类,其中青灰、青绿釉占总数的95%以上,粉青、天青釉占不足5%的比例。
  白胎占总数的25%。有纯白的。也有灰白的,因相对于黑灰胎,呈色浅的多,故以白胎称之。纯白者多数颗粒较粗,质略疏松;灰白者质细密、坚硬。这类胎土的器物多见于五代晚期,其中的灰白胎见于五代末,宋代仍存在。 
      白胎器施釉前不上化妆土(但有的上护胎水,露胎处呈火石红色),釉色多数为浅青、粉青、淡天青、浅绿、浅青泛黄等,较之上述的黑灰胎青瓷呈色淡而嫩,其中,粉青、天青或近似此釉色的约占12%,施釉有薄有厚,质感也与黑灰胎类的器物近似,只是薄釉者透明感略强。白胎器中还有一批薄胎器,有的壁厚仅有1.5毫米,釉也较普通的薄。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瓷器中生烧的较多,许多器物的釉子处于刚刚融化的状态,半木光,浅黄色,与金银器的质感更接近,禚振西认为这是为仿金银器而有意为之。
  从遗迹出土的状况看,上述两类胎色的瓷器是掺杂在一起的,说明它们虽有先后差异,并无生产区域的划分。
      三、五代青瓷的装饰
      五代青瓷的装饰不但与造型有关,而且是依据胎釉的不同特征而设计。 
 
      青瓷的装饰主要有划花、剔花、减地刻划花、印花和贴塑。其中,剔花为黑灰胎类的特有装饰,减地刻划花为白胎类的主要装饰。
  划花主要装饰是用尖细的工具在釉下划出纹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