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现存最古老的陶窑——窑上坪陶窑
2017/2/12 18:20:17


古代烧制陶瓷的窑炉是一类特殊的古建筑,其中以龙窑最具代表性。龙窑又称长窑,是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由于依一定的坡度建筑成斜卧状形如长龙而得名。龙窑出现于商代,已有3000多年历史,早期龙窑一般长10余米到20多米米,宋代龙窑长达50-60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80余米;宋、元时期还出现了分室龙窑,即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把龙窑分成若干个独立窑室。龙窑由窑头、窑床和窑尾三部分组成。窑长一般约20~80米,陶窑最长可达100米,宽约1.5~2.5米,高约1.6~2米。龙窑结构简单,可用夯土或规格不一的砖砌成,费用较低。龙窑一般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温快,升温快,降温也快,是烧制陶瓷最常用的窑炉。


窑上坪位于开阳县城关镇鱼上村北部,是贵阳乃至贵州至今唯一完整保存有清代龙窑的民窑遗址。窑上坪烧制陶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由于宋代生产陶瓮(主要用于瓮葬)和陶甑(主要用于蒸饭)为主,故初名瓮甑窑,窑址位于今双流镇乖西山下。瓮甑元初讹为雍真,元代因此设置雍真等处(有黔西县文管所藏八思巴文“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为证),也称为雍真乖西葛蛮等处或雍真葛蛮等处(《元史》等有载),大德五年(1301)雍真葛蛮土官宋隆济起兵抗元也是明证。明初开始瓮甑窑改为以生产瓦罐为主并更名瓦罐窑,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贵阳府志》说:元代雍真乖西葛蛮等处、葛蛮雍真等处和乖西军民府大致都指明代乖西长官司,杨氏正司在清代开州东北四十里(今花梨乡),刘氏乖西副司清代今开州西三十里(今双流镇);雍真即开州西北七十里义里有瓮枕寨(今楠木渡镇胜利村瓮枕)。元初宋隆济任雍真乖西葛蛮等处土官,治雍真即宋代瓮甑,大德七年(1303)平定宋隆济后,其侄宋阿重因为平定有功升任顺元宣抚同知建同知衙(今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同知衙)并取代宋隆济领有雍真乖西葛蛮之地,因此元初雍真即宋代瓮甑之讹,宋元瓮甑窑就在今双流镇瓦罐窑,近几年经过文物普查在双流镇和城关镇交界处一带发现许多宋元时期瓮葬,双流镇和楠木渡镇民间也发现有古代陶甑,瓦罐窑则发现不少原始古朴的陶片,都证明宋元瓮甑窑址就在今双流镇瓦罐窑。宋隆济平定之后,至大四年(1311)设乖西军民府于大乖西(今开阳县城)隶播州宣抚司,雍真等处则北移至与播州毗邻的乌江南岸,明代后讹为瓮枕,乖西副司仍治乖西山(今双流镇)。根据在开阳县城关镇与双流镇交界处一带发现的陶罐葬所用陶罐古朴原始,仅有简单的圆圈纹装饰特点,结合当地明初入黔的李氏和姚氏布依族等与陶罐葬并无直接关系等情况综合分析,可以确定瓦罐窑的前身就是宋元瓮甑窑,并且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完全废弃,是贵州目前已发现并有迹可循的最古老民窑。
瓦罐窑一带元代正是雍真葛蛮土官宋隆济官衙所在地,明清为乖西长官司刘氏副司地,瓦罐窑西一公里有地名格九,因为是明初军屯小旗驻地而得名,所谓格九,指的是贵州前卫前千户所十百户格都堡(今修文县六屯乡都堡村)第九小旗。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置贵州前卫,并在乖西(今双流镇)设置小旗驻军屯田,屯田军士从南直隶(今安徽一带)带来了寿州陶艺,瓦罐窑土陶受到寿州窑等影响,开始了水东土陶与外来陶艺的第一次交融。正统初随凤阳何氏始祖入黔时带来江南军士驻格九屯田后,又带来了凤阳陶艺,这是瓦罐窑土陶与外来陶艺的再次融合,万历《黔记》云:贵州前卫前千户所十百户窑厂有贰邱田地,南至大塘冲路,西至仡佬坟,北至旧窑地。据此,正统时水东宋斌宋昂等在洪边大兴土木,兴建世禄堂、无边风月楼、会景亭、贞松亭和万松亭等建筑,需要无数砖瓦和陶制日用品,瓦罐窑由于正统时为宋氏生产砖瓦坛罐等陶器而兴盛一时,并形成了窑厂和旧窑地等地名。瓦罐是古代贵州民间对日用陶器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