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
2017/3/2 16:28:58

      近代制瓷史上, 醴陵瓷异军突起, 洁白如玉的瓷质和柔和俏丽的彩绘, 足以和景德镇瓷分庭抗礼。清末民初创制的醴陵釉下五彩, 在釉彩工艺和绘画造诣上都达到很高境界, 但若深谷幽兰, 久未被陶瓷界普遍认识。

 
清 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 故宫博物院
      一、近代酸陵艺术瓷的崛起
      醴陵地处湘东。清初时广东人廖仲威在醴陵沩山发现瓷泥, 于雍正七年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采泥,开窑烧瓷。沩山瓷土质地良佳, 开采又易, 几年之内便有数十孔瓷窑相继升火, 产品转运各地, 供不应求。
 
清 釉下五彩镂空葡萄纹瓷瓶 湖南博物馆
      清咸丰三年太平军道经湖南, 军行所至, 瓷品滞销, 致使窑业萧条。太平天国失败后虽瓷业一度复旺, 但清末政局不稳, 又使生产衰退。
      从清初到光绪中, 醴陵瓷业几度兴旺且产量巨大, 但工艺落后仅烧日用土瓷。近代醴陵瓷业的复兴, 熊希龄功不可没。
 
清 釉下五彩花卉瓷瓶 湖南博物馆
      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 与沈从文、黄永玉是同乡。熊曾是清朝官僚, 辛亥革命后出任过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作为清府官员的熊希龄赴日考察, 见到日本瓷精致优良, 而制瓷技术又自中国, 逐萌发振兴中国瓷业的决心。
      熊希龄回国后和大学士文俊铎(醴陵人)共赴沩山实地查看, 采集瓷土样本送日本试验, 证明可制上等瓷器。熊拟了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酸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 改良醴陵瓷业。次年光绪三十二年, 清政府批准熊氏呈文, 拨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后经招集商股,又创建了湖南瓷业公司。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的创立, 是醴陵瓷由土瓷向精瓷转变的标志。
 
清 釉下五彩葫芦形瓷瓶 湖南博物馆
      在醴陵制瓷技术变革的过程中, 集中了多方智慧。瓷业公司聘请的彩绘艺人均系湘地书画名流。因“ 江西景德镇私规最严, 不准工人用于外省。又俗传景德镇承办御窑, 所用红绿颜色, 他省不准仿办” , 在此情况下, 熊希龄毅然邀请日本技师来协助研制釉下五彩,并获成功。
      二、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特色
      醴陵釉下五彩的釉彩色泽、绘画笔法和纹样题材都突破了传统方法, 体现了彩瓷的重要发展。
 
清 釉下彩凤尾瓷瓶 湖南博物馆
      1、釉彩色泽
      釉下彩唐宋起已盛行, 明清的青花和釉里红更属瓷业主流, 但都单色或双色, 表现力有限。醴陵发明的釉下五彩则色泽异常丰富, 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醴陵釉下彩有红、橙、黄、绿、青、紫和黑、白、茶、灰等各色。每一种颜色, 又有不同的品类, 如红色系包括玛瑙红、锰红、桃红、芙蓉红、铁红黄色系包括钦黄、桔黄、柠檬黄绿色系包括草青、浅绿、水绿、青松绿、苔绿蓝色系包括海碧、海蓝等。连黑色也有艳黑和鲜黑之分。各种色泽都艳而不俗, 淡而有神。根据不同题材, 既可古扑典雅,又可鲜丽浓郁。
      2、绘画技法
      清末民初醴陵釉下彩画师都具相当功力, 线条圆劲老辣, 构图简洁洗练, 一破晚清瓷的软弱和繁缚。
      醴陵艺术彩瓷的基本绘画技法是双勾分水或称双勾填彩。因为要双勾, 纹饰造型就需简练, 要分水结构就要严谨。民国初期, 作品简洁明快的风格已基本形成, 纹饰以写实的花卉禽鸟为主。设计时多作平面处理, 构图舒展。这种具逻辑美的秩序感, 是醴陵釉下彩瓷画的艺术生命力所在。是典型的现代装饰画风格。 
清光绪 醴陵官窑釉下彩雉鸡樱花瓶
      醴陵釉下彩瓷画的有些作品取法西洋画法, 作品色彩浓艳, 光感强烈, 和油画相似。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宣统二年款山水瓶, 树影婆姿、湖面平静, 是具突破性意义的成功之作。
      三、醴陵釉下五彩画师
      醴陵釉下五彩的成功, 原因之一是工艺上突破了传统釉彩的传统, 原因之二是拥有湘地优秀的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