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样祥谈工艺美术的纯艺术化
2017/5/2 12:30:28

 
      “双年展”的全称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它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已经举办有三届,前两届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举办,2016年是第三届。展览地选择了中国最大的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显然,国内最顶级的综合性艺术研究机构能连续在国家最顶级的博物馆为当代中国工艺美术举办大型的作品展览,对促进和提高中国工艺美术的艺术品格和学术地位意义重大,不可小觑。尤其是这一届,无论作品数量,还是作品质量,都胜过以往,空前无比,真可谓是中国工艺美术创作的“大年”。当然,“双年展”在集中展示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的最新创作成果的同时,也不经意间成了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发展新趋势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仔细而全面地分析这三届约两千件参展作品,应该说有许多值得创作界关注、理论界研究的新的艺术现象和学术课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恐怕是,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已经呈现的两大新趋向:“纯艺术化”趋向和“贵族化” 趋向。如何理性而客观地面对这些新趋向,是艺术理论界不应也不能回避的问题。
      何谓工艺美术的“纯艺术化”趋向?就是指工艺美术创作有日益远离日常生活、日益放弃实用性、日益靠近诸如“诗书画印”等文人艺术、进而试图成为纯粹的精神性作品的趋向。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纯艺术化”趋向,主要表现在作品的“雕塑化” 和“绘画化”两个方面。连续三届“双年展”约二千件作品,基本可以说,非雕塑即绘画。
      通读中国工艺美术史或者中国美术史,都不难发现,工艺美术对“纯艺术”的追求,不仅古已有之,而且还是工艺美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 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①(古代部分)无意中证实了这一观点。“全集”是对数千年中国美术经典作品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学术地位最高的一套美术全集。“全集”除1 册“目录”外,在59 册正文中,包括“绘画编”21 册、“雕塑编”13 册、“工艺美术编”12 册、“建筑艺术编”6 册、“书法篆刻编”7 册等。乍一看,在“工艺美术编”名下仅有12 册,只占“全集”的1/5 稍强。但是,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全集”除了“绘画编”和“书法篆刻编”以外,其他内容如“雕塑编”和“建筑艺术编”等,几乎都是古代手工艺人的创造物或制造物。即使是看起来属于“纯艺术”范畴的“绘画编”和“书法篆刻编”等,也有不少作品是由古代手工艺人完成或参与完成的。如绘画中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石刻线画等,以及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由帖向碑的转换等……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在专门为美化日常生活器具服务的同时,还有与日常生活无直接关联的纯艺术创作。遗憾的是, 长期对手工艺和工艺美术的误读与贬低,导致人们严重忽视了工艺美术的纯艺术性创作。这是工艺美术的悲哀,还是中国艺术的悲哀,乃至人类文化的悲哀?历史事实证明:纯艺术性追求,并非文人艺术家的专利和独享,它同样是中国古代手工艺人的追求;纯艺术性创作,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没有手工艺人的纯艺术性追求,别说中国工艺美术史,就是中国美术史,都会是残缺不全和百孔千疮的。从这个角度讲,在当代工艺美术创作中,呈现的“纯艺术化”现象,是有充分历史依据和历史延续性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创作的这种“纯艺术化&rdq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