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灵芝,底部绘有十字宝杵纹,纹饰丰富,别有风韵。
  近代兴盛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永北镇人刘以和创办“矣察碗厂”,先在城东武侯祠批量生产瓷碗,后在瓷土产地黎明生产瓷器,产品通过茶马古道销往西藏等地。民国初年,袁从义、高瑞东等人,集资兴办“集玉公司”,请来江西景德镇技师,制造釉下五彩瓷器,使永胜瓷器具有瓷质晶莹明澈、绘图明丽古雅的特色。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滇缅公路通车,永胜瓷器行销全滇,部分销往缅甸等国。
  20世纪40年代初,永北镇李余阶因办“恒星瓷厂”获利,邀集省内财力雄厚的投资者,合资兴办“永利瓷业公司”,后又改名“利民瓷厂”,在今永北镇大厂村购买土地兴建厂房,还用千两黄金从英国购进脚踏辘轳机等设备,靠人抬马驮运到永胜瓷厂。那时,永胜县城有上百户人家,自建锦窑(俗称烘炉),购进瓷坯,绘画题字,烘烤出售。永胜县城西街形成一条瓷器街,街道两旁瓷器琳琅满目,滇西采购商络绎不绝,马驮人挑永胜白瓷抵达下关,再用汽车大批运往缅甸。
  气象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永胜瓷业发展,先后建成国营丽江地区永胜瓷厂和集体经营的永胜县陶瓷厂。瓷厂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派人前往江西景德镇、湖南澧陵学习,“丽永瓷”工艺得到新的发展,产品以成套餐具、茶具、咖啡具为主,还有盘、瓶、文具等工艺美术瓷器。“丽永瓷”彩绘丰富多样,既有色彩缤纷、沉着古雅、艳而不俗的釉下五彩,又有民族风格强烈、享有较高声誉的粉彩,还有画面清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喷花装饰,充分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1960年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曾带去永胜瓷器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丽永瓷”作为“国瓷”赢得了极高的声誉。随后,永胜瓷厂又制作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青花茶具、云南艺术剧院的艺术奖杯和昆明翠湖宾馆的青花茶具,永胜瓷器声誉空前高涨,永胜县也被誉为“云南的景德镇”。1964年,时任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的周赤萍到永胜瓷厂视察,欣然赋诗赞曰:“甚喜瓷乡气象新,珠圆玉润洁无尘。百尺竿头应谦谨,巧夺天工莫让人。”
  1975年以来,永胜瓷厂除生产日用碗盘、杯具外,还生产工艺美术瓷花瓶、台灯、古代乐女、红楼人物、各种动物,以及镂空花瓶、笔筒、笔架等文房用品。其中,15头釉下青花茶具和咖啡具、釉下青花茶具荣获云南省优秀轻工产品金象奖,15头釉下五彩茶具荣获首届“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赛”创造设计奖,400头釉下青花餐具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精品金奖,还有青花色料、结晶釉等多项科技成果获奖。永胜瓷器不仅畅销省内外,还通过边境贸易远销东南亚,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品。
  永胜瓷器之所以能享誉海内外,赢得人们的青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有一批工艺美术师和书画名家相继参与瓷器的设计和生产。1952年,周旭、苏乐天、习应玄等创设永胜瓷厂彩绘室;后有乌芸晖、闵兆福、韩朝彦等,参与制作赠缅瓷器和北京人民大会堂用瓷;还有牛存泽、张人恕、周瑞元、杨传国、杨崇荣、王志泓、张成大、杨崇英、王正兴、周家冰、白雪花等,创新颜色釉料,妙笔丹青点染,屡获表彰奖励。“瓷艺传云岭馨芳桃李;精品收国堂荣启后人。”这副对联,是对永胜瓷厂工艺师、书画家们的真实写照和高度赞扬。
  如今,永胜瓷厂经过技术改造,煤气生成炉取代了煤烧窑炉,高耸的烟囱已经不再冒烟,崭新的生产车间依旧忙碌,数百名工匠正在生产即将销往东南亚各国和祖国西南各省的瓷器。永胜瓷厂的部分旧厂房已被保留下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