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释义“传承人”
2018/10/30 11:47:54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传承人‘释义’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就重新释义传承人作了精彩发言。冯骥才先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有很多关于“传承人”以及“传承人口述史”的前瞻性重要观点。在此,我们辑录部分以飨读者。
01
关于传承人的观点
 
冯骥才与刘家园祥音法鼓老会传人亲切握手
 
        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主体。如果哪一项民间文化没了传承人,这项民间文化就消失了。
                                                                                                                      ——冯骥才
以下是观点摘录:
      1、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群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2、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我们看到了传承人就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就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就是保护传承人。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生态的。民间的吹拉弹唱、手上的技艺都是活态的,必须有传人;如果没了传人,文化就消失了,人是文化的主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情感性地表现在文化传承人的身上,这些传承人是大地上的文化精华,是黄土地上的艺术大师,是传承我们龙的精神的代表,我们特别尊敬他们。
      4、由于非物质文化是靠口头传承的,一半的中华文化延续的生命线便是代代相传的传承人。如果传承人没有了,活态的文化便立即中断。剩下的只能是一种纯物质的“历史见证”了。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保护。活态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
      5、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传承过程当中的主角,是我们民间文化的领军人物,民间文化的传承就落在他们的身上。一个地域的民间审美、民间技能在他们身上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间文化(不管它是什么性质的民间文化)最大的信息量也保存在传承人身上。我们抓住了传承人就抓住了民间文化的根本、本质,顺着这个脉络我们可以找它的源头。如果没有传承人,民间文化就没有了。只要有一个传承人在,这个民间文化就是活着的,没有传承人了,这个民间文化就死了。所以,我们抓住传承人是重要的。
        6、非遗是通过传承人代代相传下来的,传承人这一条线索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刻就不存在了。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它的脆弱性,相当脆弱。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很少有文字记录,它跟精英文化不一样,精英文化是有记录的。一个没有文字记录的、保留在人身上的、不断变化的文化遗产,是不确定的、脆弱的,对它的保护就特别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7、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一开始也是认识到技艺的本质。后来我们才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它真正的所在是传承人,如果没有传承人,就没有活态的灵魂。
      8、我们对传承人之所知十分有限。对其保护的力度,抵不上它消失的速度。一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