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翠青、玫瑰紫、笳皮紫、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胭脂红等。色釉既多,釉色更妙。千百年来,传统钧瓷始终以发幽入微、交融渗化的釉色为瓷艺正宗,以至钧瓷釉色美不胜收。马克思曾言:“色釉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由此可见,钧瓷的釉色是最基本的美感来源。除有深入肌骨的难言美质外,钧瓷釉色的奇妙之美,主要表现为诸多色釉因相互交融、参差渗化而形成的复合色彩效果,这些釉色往往因势象形,牵引着观赏者的缕缕情思,衍生出无穷无尽的意境。
      能够拥有上述四方面的材质之美,其基础原料却仍来自于人类脚下的大地,这又一次生动验证了“最平凡的往往是最精彩的”这一论断。的确,钧瓷以其特有的材料,聚集了历代工匠大师们的智慧,创造出了他们心中最最昂贵华美的精神、智慧和灵性,这真是一种了不起的艺术媒介。换言之,正因为钧瓷在作为一种艺术媒介的情况下,拥有上述四方面之美,这就为这种材质进行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提供了足够丰富的艺术语言,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表现空间。放在特定的地域文化空间中看,钧瓷的造型与釉质语言存在着强烈的北方民族的体魄和色彩。因泥、釉基本材质形成拙(拙朴)、大(大气)、刚(刚毅)、憨(憨厚)等特有形态,恰与中原及北方民族艺术精神相契合。
    李明先生正是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媒介的无限表现力与包容性,才将其作为自己创造与艺术观念的载体。李明以雕塑创作手法融合钧瓷质料、工艺条件,以雕塑特有的语言——重量、力度、空间感,加上钧色在胎体上的流动,以及“铜口铁足”的那种厚重、霸气,使之很好地彰显了艺术家的个人气度以及地域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陶瓷在原初意义上作为打通“器”与“道”之神秘关系的独特地位,以及钧瓷无与伦比的“器质”之美,使其成为陶瓷艺术家李明将之作为传达自己对于生活、对于艺术、对于“至道”的独特感悟的不二载体。他在造物文化上传承了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泥、釉、火相复合的工艺条件,向着“道”不断拓展;传承中原文化根基,将儒、道、禅的哲学精神皆融汇于作品之中,充分展示出作品的个人特色和地域风貌,将厚重的中原文化以个人的创作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