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逸林:科技改良工艺
2018/11/27 15:10:02

 
(图片来源:网络)
      楼倚杉:您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龙泉青瓷的?
      金逸林:我的老家在温州,1955年,我的父母来到了龙泉城南区半边月,在龙泉瓷厂的第六分厂半边月瓷厂工作,我于1960年出生在那里。所以,我从下跟青瓷就有不解之缘。1976年我初中毕业后也进入龙泉瓷厂,成为了一名制瓷学徒,正式开始了我的青瓷人生。
      楼倚杉:在工厂里当学徒的时候,都是怎么学习的?
      金逸林:一开始,我在成型车间里工作,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十来年,压坯、修坯、上釉,每一道工序我都做,一般接触一两年之后就会慢慢便熟练。我观察能力比较强,动手能力也很不错,两者结合学习起来还是很快的。记得那个时候,周围的同事每天做1000件都很为难,我做完1500件就早早收工了,又多又快又好,所以我也没有特别辛苦的感觉。那个年代没有奖金,但每一个班每一个组都会有一面三角形的流动小红旗来奖励工作表现突出的人,我的工作台几乎天天都是有小红旗的,而且还作为典型在广播里表扬,每年都是先进。
      除了完成工作任务,我晚上也常常会跑到车间里,学学不同岗位的技术,像不同工序车间里的老艺人们请教。后来我在厂里先后担任过生产组组长、车间主任、生产技术科科长、厂长助理和副厂长等职务。
      楼倚杉:您后来创办了金宏瓷厂,从国营企业到自己办厂,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
      金逸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龙泉瓷厂陷入了经营上的困难,1999年底,我成为一名下岗工人。下岗后,我的心中放不下与青瓷的情缘,自主创业创办了金宏瓷厂。
      要说困难,最初的时候,厂里只有几十个工人,面临着不少技术上的、生产上的难题。好在我过去在龙泉瓷厂工作的时候,从原料配制、成型制作到烧炼烧成,几十道工序都非常熟练,所以处处都亲力亲为,每道工序都自己亲自把关,企业很快走上了正规。
      楼倚杉:您现在怎么定位自己呢?是手艺人还是企业管理者?
      金逸林:我是企业管理者,但我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手艺人,用手艺人的精神来做产品,也用手艺人的精神来管理企业。例如,我认为,手艺人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创造力,要有创新的精神,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在青瓷新产品设计开发方向努力,先后组织开发了几百款青瓷工艺瓷、艺术瓷和日用瓷新产品。而一些我个人创作的代表作品还在各种展会评比中获奖,被国家重要文博机构收藏。现在,随着我的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壮大,我带领我的团队不断开发青瓷酒瓶包装瓷、餐具、茶具、工艺瓷等新产品,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会把自己在艺术上的想法注入日用瓷器,进而推广设计优良的产品。可以说,40年过去了,我和青瓷的故事一天都没有间断。
      楼倚杉:您觉得科技的发展给青瓷工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金逸林:我认为科技的发展给青瓷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例如,古人判断原料靠的是土办法,块状的是低温瓷土,粉状的是高温材料,若是单独使用块状就不容易烧熟,所以古人一般将块状与粉状混合在一起使用。前人判断原料还有一些味觉经验——尝一尝泥巴,辣的是最好的,酸的是第二的,苦的排第三,甜的泥巴制瓷最差。现在,我们不需要这些土办法了,公司有专门的化验室,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泥巴进行分析,从采矿的时候就用科学仪器进行相关检测,保证泥土的质量。泥土含糖量高、有粘性所以呈块状,而因为含铅量高,所以有辣味,这些特征都可以通过实验室语言来解读。
      还有烧窑的火力和温度方面,前人都是依靠眼睛来判断,烧白了没有?烧亮了没有?其实用科学来解释就是先氧化反应,等到火明亮一点了就是开始还原反应了,在等到1300°C左右,火焰是金黄色的,而且很均匀,就不会一伸一缩。现在我们用仪器表和探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