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最重要的是传承什么?
      徐朝兴:我认为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技艺上的传承,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传承。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讲到工匠精神,把手工艺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对“工匠精神”,我是这么理解的,就像我选择了青瓷这个职业,就必须做到以下这几点:第一,要执着;第二,要坚守;第三,要传承。
      我13岁当学徒的时候,很多大人会教育小孩说,你不好好读书就去做碗吧。那个时候做一个手艺人很艰苦,这是一个被世人认为很低下的职业,可能要经过十年八年的坚持才能一步一步走出来。所以当时,但凡我有一点怕累怕苦的心态,可能很快就改行了,那我也就成不了现在的徐朝兴。我认为我就是一个陶瓷工匠,一个一直坚守的手艺人。
      苏旭:您培养了很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您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
      徐朝兴:对学生,我在技术上和生活上都有要求。搞创作,我要求他们必须体现个性化,尽可能避免出现相互模仿的现象;在技艺上要求他们精益求精;在生活上要求他们必须有时间观念,统筹安排。
      苏旭:您的很多弟子后来走上了学院化的通道,您怎么看待学院派创作?
      徐朝兴:龙泉青瓷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非遗,是因为青瓷保留了传统的手工技艺。现在学院派的一些造型,很有现代感,我也很赞赏,我并不是那种墨守成规的人。
      但我跟徒弟强调一点,你们有自己的理念去搞创作没有问题,但万变不离其宗,你们的创作中,要体现龙泉青瓷的元素,要有龙泉本土语言的东西。比如要用龙泉的泥、龙泉的釉,这样做出来的才叫龙泉青瓷。
      当然,艺术是要随时代发展的。我自己家里,我儿子、儿媳妇也都是做青瓷的,但我们三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我儿子是在美院学的造型设计,受的教育跟我不同,他现在做的风格跟我也完全不一样,他的作品在业界也得到普通的认可。
      我儿子刚决定回来做青瓷的时候,好多人也跟他讲,要他把爸爸的传统手艺好好传承下去。但他跟我说,必须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我听到这个想法很高兴,等到你四五十岁就会定型了,那时候你的个人风格就出来了。
      苏旭:您儿子刚开始学习青瓷的时候,您对他会有什么要求吗?
      徐朝兴:我儿子从学校毕业是在九十年代初,那个时候龙泉青瓷发展并不景气,正在走下坡路,所以刚毕业那会儿,他并没有回来的意向,而是选择留在一家外企里做设计工作。到了1996年,我开始自己打小窑做青瓷,儿子看我一个人干得太辛苦,就想把外企的工作辞掉,回来帮我。他妈妈一开始是坚决反对的,但是他意志坚定,给我写了一封4页信纸的长信,我看了很感动。自己做了一辈子的青瓷,我也希望后继有人,他能把我这个手艺传承下去,我感到很欣慰。
      我儿子是比较有想法的,他不希望作品里有我的痕迹,我觉得这一点很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都不一样,从消费者来说也是如此,有的人喜欢传统的,有的人喜欢现代的,所以也不能有什么一定之规。
      苏旭:您喜欢他的风格吗?
      徐朝兴:我认为他的作品还是蛮有灵气的。我这么说,不是因为他是我儿子,而是我确定觉得毕竟他在美院学习过的,他所做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他自己的思想与理念融入在里面。
      苏旭:您儿子很多想法跟您的不一样,您又是比较传统的,你们之间就创作有没有过一些争执?
      徐朝兴:很少。在实际操作中,技术层面上他可能有时候把握不好会遇到一些问题,我就给他系统地讲解。他第一件作品图纸出来的时候,我其实很惊讶,他取名叫“手足情”。把我们龙泉哥窑、弟窑的概念融入到作品中,表达哥弟情同手足的构思,我当时就觉得他几年学院的书没有白读,他的思想、他的理念,是我不具备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