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的纹饰与造型
2019/7/7 12:51:28

      青白瓷,俗称影青,又名隐青、映青,因其釉白中微微闪青而得名,是我国宋代窑场分布较广、产量很大、工艺精湛的一个瓷器品种。青白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其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薄胎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被世人称之为“假玉器”,备受青睐。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风靡国内外,至南宋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
 
      景德镇窑最迟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到北宋时始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中略带青色,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首创,这种色调符合文人士大夫高洁淡雅的审美情趣,给人以青莲素爽之感。五代时期,中原动乱,南唐偏安,部分北方白瓷窑的工匠逃往南方,与南方以青瓷见长的工艺相结合,开发出了“青白瓷”这一创新瓷种。靖康之变后,随着宋室南迁,河北定窑的许多窑主和制瓷工匠也随着南下。北方工匠又带来了定窑瓷品新的制作技术。 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原以光素者居多,其间亦有刻花,受定窑工艺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代替。
      在隋唐两宋时期,由于大运河通济渠段的开通,淮北柳孜成为当时沟通中国南北经济的重镇和货物集散地。在通济渠通航的七百余年间,由于各种各样的事故,为大运河留下了大量的遗存,其中就有精美的景德镇窑青白瓷器。在大运河所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器中,尤以宋金时期的青白瓷数量最多。以下介绍几件柳孜遗址出土的青白瓷。
 
青白釉莲纹葵口碗 高7.2厘米 口径20.3厘米 底径5.9厘米
      碗敞口,口沿呈六葵口,斜直腹、浅圈足。内外施满釉,底足内无釉,釉色青白。内壁刻划出的莲纹潇洒、纯熟、有力,构图严谨,一气呵成,可见刻工的技艺十分高超,莲花的刻划深浅把握恰到好处,与积釉的翠蓝配合得天衣无缝。莲花纹是景德镇青白瓷最流行的一种装饰题材,常以莲花或莲瓣纹作为主题纹饰,有缠枝莲、折枝莲,或盛开的朵莲,充分反映了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象。
 
景德镇青白釉瓜棱花口瓶 通高15.4厘米 口径13.6厘米 底径7.6厘米
      瓶花口束颈,腹部有比例适中的指沟,圈足外撇。胎薄,可透指影,通体施青白釉,釉色晶莹。此瓶造型别致,呈波浪起伏的口部,强化了“花”的造型,使瓶子更加秀丽优美,而且富有生活情趣。
 
青白釉褐彩三连盒 通高5.3厘米 三盒的口径各为4厘米 底径各为3.3厘米
      盖与盒身以子母口扣合。三根花茎缠绕在三盒的盖顶,其中一盒盖面上捏塑有一朵盛开的花朵,另两盒的盒面各捏塑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蕾,布局疏密得当,制作工艺十分精巧,显得格外美观。该三联盒子母口无釉,里外施满莹缜如玉的青白釉,花蕊、花蕾及花茎都以褐彩点缀。盒盖和盒身用深而宽的刀痕刻划出花瓣纹,刀法简洁熟练,纹饰清晰,增加了三联盒的立体感。这种瓷盒子主要用途为盛装药品、化妆品和香料等。
 
青白釉瓜棱形执壶 通高9.5厘米 口径5.3厘米 底径4.9厘米
      执壶的釉色呈淡青绿色,极薄而透明,让人感到柔软和亲切。丰腴饱满的壶体,在极薄的坯体上勒出十六道筋纹,稍短的颈向上渐渐放大直到呈花形的口部为止,与此同时宽而薄的壶柄从颈部划一道圆弧搭至腹上,细而修长的壶嘴自壶腹部直出到与口部相平。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唐代瓷器已开始仿金银器,宋代更甚。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以日用器皿为主,在造型上吸收金银器的特点并加以创造,这件青白瓷执壶明显带有仿金银器的某些特征,不仅造型优雅秀美,而且腹大流长,既便于存储水和酒,又便于倾倒。
 
青白瓷盏托 通高9厘米 杯口径7厘米 足径3.5厘米 托腹径12厘米 足径6.4厘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